近日,成都市民李先生看到一家培训机构的广告牌上,打出了"学渣逆袭班"的概念。这令他不快,"难道去上课的都是学渣?"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渣逆袭班"针对英语和数学两科,覆盖单科成绩120分以下的学生。(8月1日华西都市报) "学渣逆袭班"名称甫出,有律师称"或侵犯不特定人名誉",也有可能因违背公序良俗而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也有教育专家称"学渣"的提法有人格侮辱色彩,要不得。污名化的提法尽管令人不爽,但不能忽视此噱头为培训机构所带来的营销价值。在学生辅导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学渣逆袭班"无疑是搏人眼球的。"学渣""逆袭"两个词汇组合,不得不说是直击痛点。 应试教育下,既然有"学霸",相应的便有"学渣"。放下身段示弱性地自嘲、自谦也罢,还是特定群体的代名词也罢,我们不能避讳"学渣",更不能回避补课市场的存在。 作为营销炒作的商号,"学渣逆袭班"的确令人不快,但更令人不快的是"学渣逆袭班"其背后凸显的教育价值的错位,教育精神信仰的缺失。教育应当是理性而温顺的,然而,当学校盯紧分数,家长关注分数,教育辅导培训机构卖力推销其提分"秘笈"的情况下,学生自然而然会趋之如骛。如此,教育被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提高一分,干掉百人"这样的口号,更是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 靠补习班来"逆袭"提分也许有可能,但学生的成长成才绝不仅仅限于分数,恰恰是我们当今的教育急于追求"短、平、快",所以家长急、学生急,"逆袭"只为提分。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但我们如果一味地盯住分数不放,放弃了对生命成长的尊重,简单粗暴地将学生用"学霸""学渣"分级,实乃教育之大不幸。标签化、污名化的称呼本身就有违平等的精神,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局限于学生分数的高低,剔除污名化的"学渣逆袭班",更应从教育价值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