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消除阅读困惑离不开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首届"全国阅读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公布的一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近40所大中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中,在被问到"关于哲学、历史、法律等方面的课外阅读的看法"时,有42.1%的人回答"这些书籍应该多读,但我缺乏指导和帮助,不知道从哪些书籍开始读起"。(8月11日中国教育报)
  "不知道从哪些书籍开始读起",并不是学生为拒绝阅读寻找的托词,而是现实存在的困惑。要看到,虽然阅读属于个人体验,但消除阅读的困惑,离不开相应的引导和支持,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需要指引的课。
  中学语文不乏"阅读理解"类型的试题,却很少有教师会介绍系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更多的是专注于如何解题。应试教育体制下,阅读课也是一种稀缺品,即便有阅读课,更多的也是处于一种"放养"状态,教师极少针对阅读进行专门的讲解。如此语境下,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因功利化而造成阅读的匮乏,一是自主阅读却漫无目的。后者具体表现为缺乏对书籍的系统性认识、忽视阅读技巧与习惯。
  在无人指路的背景下,寻找到数量可观的值得一读的作品,比较吃力。不像随处可见的畅销书,一些颇有内涵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属于冷门范畴,不易发现。同时,自主安排读书次序,可能发生错位的疏忽。读书讲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倘若一个初涉哲学的学生,看起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难说有很多真正的收获,阅读体验也不免痛苦。另外,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适用的阅读技巧,在缺乏外力协助的情况下较难完成。如何做笔记、如何摘抄、如何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些都有赖于阅读者的习惯和方法。
  倘若教师能够成为学生阅读的指路人,学生将避免走很多歧路,消除很多彷徨。教师通常比学生涉猎广泛,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阅读体系,对各种类型、不同时期的书籍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兴趣、关注点以及思维水平,罗列不同类型、风格的书单,并且在书单中对难易程度不同的书籍进行划分。也可以针对学生个人的兴趣、需要,具体地推荐一份"个性化"书目,进行精确化引导。当然,这种引导要与学生的教育环境相符,例如鉴于中学生的课业压力,教师可以提供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
  关于方法、技巧层面的引导,最好设置专门的阅读课。课堂的学习更易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体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最大程度地记录思维过程和灵感。倘若课业压力大,时间紧凑,教师也可以将阅读指导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但这种融合不是随兴的举措,而应有相应的规划。即便对阅读的引导零散地分布在各节课中,也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网站目录投稿: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