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戏曲进校园需要有效的多方联动


  日前,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要做好"戏曲进校园"工作,就必须实现有效的多方联动。
  第一,教材要做好戏曲内容的有机渗透。
  戏曲的一大特征是综合性,在中小学开设的课程中,和戏曲有着天然联系的首先是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但这些课程教材中的戏曲元素少得可怜。比如语文,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剧本本来就非常少,传统戏曲的剧本就更少。而少得可怜的戏曲剧本课文,又往往不涉及任何戏曲元素。
  语文教材应该加大戏曲剧本的选文数量,并强化戏曲自身的文学艺术元素。而其他相关课程也应该有机地融入戏曲内容,如音乐课与戏曲音乐,美术课与戏曲的脸谱、服饰、舞台美术,体育课与戏曲的练功、武打、特技,舞蹈课与戏曲的各种舞蹈程式和技巧,等等。
  第二,提高教师的戏曲艺术素养。
  教师的戏曲艺术素养,一方面关乎校园文化的艺术氛围,一方面也与学科教育教学直接相关。如上面提到的各门学科,即使在教材中渗入了戏曲元素,如果学科教师对戏曲艺术一无所知,也是没办法在课堂教学中付诸实施的。
  因此,要让戏曲走进校园,首先就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戏曲艺术素养,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戏曲进校园的推动力量,而不是这项工作的消极者、抵触者甚至干预者。再说,提高教师的戏曲艺术素养,本来也应该是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必备选项。
  第三,开设戏曲校本课程。
  要让学生走进戏曲、喜欢戏曲,只凭一年一次或几次的学生进剧场、演员进校园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以校为本,开设戏曲的校本课程。
  开设戏曲校本课程,一般应该首先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戏曲。因为地方戏曲是一方居民先天的文化基因,它既有群众基础,又有挖掘不尽的地方资源。
  开设戏曲校本课程,首先,要充分调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让喜欢地方戏曲和有地方戏曲特长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次,应该充分挖掘地方乡土的戏曲人才资源,让他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这也是弘扬地方戏曲艺术的双赢之举。
  开设戏曲校本课程,最重要的还在于学校管理者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果不从教材开发、课程设置、设施配置等许多方面提供支持,仅凭个别人的个人热情,是没办法成为课程的。
  第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统筹。
  "戏曲进校园"的文件是由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的,这本身就具有非常明确的联合统筹意义。要让学生进剧场或者剧团进校园,单凭学校和剧团都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这其中涉及到诸如安全、交通、资金与财务、行业纪律与制度等许多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以地方政府为后盾,相关部门在统一部署下做好协调、保障和服务。
  在农村,让学生走进剧场其实还有一种便利的形式,这就是庙会。现在许多地方的庙会会邀请有资质的戏曲剧团演出,很有观赏性。在农村不少地方,庙会演出的剧场就在学校大门口,但如果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学生还是很难走出校门走进剧场的。因为,擅自停课看戏的责任,安全报告的责任,校长都不敢担待,而且,升学率评比的压力,校长也是不愿承受的。
  总之,要让戏曲进校园,就一定要在提高校长、教师的戏曲艺术素养的同时,做好多方联动的统筹工作。
网站目录投稿: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