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过程看,语文课程教学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细致的文章内容阅读,从而领悟作者创作主旨,进而思想境界提升,审美旨趣得以提升的过程。 一、语文的美,在于其彰显了雄浑壮阔的独特气势 从教材内容看,一些语文教材所收录的课文内容让人读罢不忍释卷,如"千军万马"使人回想到古代战场冲锋陷阵的将领的无畏气概;"大江东去浪淘尽"则让人从诗句中感叹世间万物沧海桑田的变迁;"人生自古谁无死"则彰显了文天祥高尚的道德操守,让人心生敬意,感受到民族英雄的慷慨气概与博大胸怀。 二、语文的美,在于展现出了隽永清秀的画卷 一直以来,婉约的诗词都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些诗词歌赋,为语文平添了一种别致且清丽脱俗的美感。这种美灵秀动人,将文人墨客的忧怀悲思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语文寄托了诸多美好的情感,描绘了诸多动人的场景,其如同一位待字闺中的妙龄女子独坐于船头,在满池荷花的映衬之下轻启珠唇,吟唱出动人的歌曲,又像被风吹落的一片绿叶,随风摇曳飘落远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再别康桥》为我们描绘出依依惜别的不舍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则让我们感受到除夕的快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赞颂了真挚无私的伟大母爱;"家书抵万金"则让人体悟到骨肉分离后彼此思念的凄苦。 三、语文的美,在于它承继与发展了历史 美产生于平凡的生活之中,而其往往高于现实生活。美能够使人感受艺术的熏陶,让人为之快乐,情感得到慰藉,而残缺之美,则会使人为这种无法弥补的缺憾而扼腕叹息。从古至今,语文便是公众用以表达内心思想的载体工具,任课学科以及任何知识的学习,必然以语文知识为前提和铺垫。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可以说就是找到一把能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同时,语文本身自成学科体系,学好语文知识,便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格调与道德情操,使自身实现健全的人格发展。 四、语文之美,在于鲜活生动的人物 《周总理,你在哪里》寄托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的学生对周恩来总理了解不多,因而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更是无从谈起,因而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无法读出感情。因此,为了提升阅读的有效性,最好的方式便是使学生对周恩来总理形成全面的了解。在讲授这篇文章时,笔者结合开篇的"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这句话,为学生创设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周总理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后为学生讲述周总理的一些感人的往事。 周总理生活非常俭朴。据他的侄子周尔萃回忆:"我去看望伯伯,多次看到他家平日吃的是玉米面饼或小米饭。穿戴也很朴素,他的内衣、袜子总是补了又补。……伯伯逝世以后,伯母给我寄来了伯伯生前穿过的一些衣物,其中有一双袜子是1954年开始穿的,一件睡衣和一件背心也是从1963年穿到临终。" 一双袜子穿了二十多年,是周总理穿不起新袜子吗?不!是我们的国家还穷,总理舍不得穿新袜子!接下来又谈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甘冒政治风险,竭力保护大批老干部和民族精英,使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没有受到太大冲击。还有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国二十多年的闭关锁国局面,在周总理的外交记录中,这是最精彩的一笔。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捧着讣告,一句话还没有念完,就已经泣不成声。在周总理殡葬那天,北京长安街上,天还没亮,人们就自发赶来,灵车缓缓驶过,十里长街,十里哭声。诗人李瑛写道:"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此情此景长相忆,对君一吟泪双流。 通过对总理事迹的回顾,使学生感同身受的对总理的去世产生了悲伤之情,藉此再展开文章内容的阅读,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特定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藉由此种情境体悟到文章中人物的感人之处。 五、语文的美,在于那触动人心的优美文字 单独的文字,看上去了无生趣。然而在教师的点拨下,文字仿佛跃然于纸面之上,活灵活现,生气勃勃,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夜空之中的点点繁星、各种人物、山川、河流栩栩如生。 笔者在为学生讲授《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从看似舒缓叙事的文章中体悟到诗人隐藏于字里行间的家国痛楚,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放慢语速,用苍凉的语调在课堂上为学生大声诵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此时,伴随着笔者的诵读,坐在下面的学生仿佛看到囚室中那位清戄且衣衫褴褛的诗人,正在用他残损的掌面,轻轻摩挲着冰冷的墙壁,口中也悲愤的述说着山河破碎的痛楚:"这里是江南的春水,这里是我的家……" 因此,使学生领悟语文之意境美的最佳方式,便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朗诵。 在小说类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到文字的优美意境。笔者在为学生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在听闻落魄弟弟于勒归来而惧怕的心情,因此先在课堂上为学生指定文章精彩段落,并要求学生在朗读时用心体会。例如:"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要指导学生哑着嗓子读"啊";对"原来如此……如此……"要喘着气读,要读出失魂落魄的神情。读"谢谢您,船长"时要表现出掩盖窘态的意图,语气要恢复平静。 基于使学生充分体悟到语文文字的美感,因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情的及时反馈,以便根据学情反馈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唯有如此,方能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其获益于语文文字为其带来的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