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晒出某小学一年级的暑假作业,在鸡蛋上画画,自编小报、撰写数学小论文、让做菜吃西餐……奇葩又有难度的作业题不禁让家长们感慨万千。很多家长表示,这花钱不是送孩子去学东西,而是给自己请了个出题老师。(7月14日新浪网)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一定程度上讲,画画、裁缝、手工,这些作业正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几十年,但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东西"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学口语、练钢琴、写作文、做奥数等以知识学习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层次上。所以,当我们要求秉持应试教育观念的家长去指导孩子完成素质教育的作业时,尴尬的家长指责作业奇葩也就不难理解。 这些作业仅仅是面向幼儿或小学生的,只需要家长知道一些入门级的知识,而不需达到"状元"级别。即便是家长在这些作业上没有任何基础,以成年人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技能入门都要比孩子轻松百倍。 现在的家长又为何不愿学习却指责作业太奇葩呢?说到底,还是与家长接受的应试教育有关。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家长,他们认为,从学校毕业之日起,"备料"已经充足,不再需要学习。事实上,他们只是学会了知识,而没有"学会学习",并且现在已基本丧失了学习的愿望与勇气。 践行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如何让家长成为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值得思考。 首先,要意识到家长之间的差异性。文化层次、经济能力、社会背景以及所持有的教育观念的不同,使得家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有家长愿意也能轻松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有相当部分家长却无能为力。认识到家长的差异性,有利于我们开展具体的指导工作。 其次,要促进家长的观念转变。推行素质教育首要的阻力在于观念。因此,教育家长、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应该以所有家长都能理解的最直白、最通俗的语言,最鲜活的实例去分析、讲解与比对,讲清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优势,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再次,要协助家长。素质教育口号满天飞,就是不知实践怎么走可不行。素质教育,重在落实。学校不能只布置作业,帮助一些家长提升教育素质与能力或成为内行,也是教育的职责所在。 同时,学校也需要做出自我反思与调整。 一是安排作业要审慎。教师安排作业要考虑到家长的差异性,可一次多安排几个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家长有选择的余地。像那种全城都为喂蚕找桑叶,抑或满城都做南瓜灯的作业还是少安排为妙。 二是对有难度的作业要给予详尽的说明与指导。如做一项调查研究,写一篇论文,甚至写一本书,由于难度大,流程多,操作相对复杂,可能会吓住不少家长。教师可以明确提出任务的最低要求,包括字数、页面设计甚至每一步该如何进行等,提供一个范例供参考不失为明智之举。 三是评价要体现儿童性。对孩子的作品评价,不能盲目引入成人标准,应该有儿童立场。牛顿的板凳,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性;安琪儿的画"最幸福的小猪"告诉我们儿童视角的重要性。标准的过度成人化不仅无助于儿童的发展,而且会戕害儿童。 最后,家校共育应该更全面。不能主要集中在德育方面,应该是全面共育,既包括道德领域,也包括认知领域和审美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