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学反思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在教学中很多的教辅资料中都只将诗的内容归纳为"黄昏江景图" 和 "月夜山景图"。把两幅图画进行对比,将"渔梁争渡"和"鹿门隐居",这一动一静,一热闹喧哗一幽静寂寥,一尘世生活一隐逸生活相对照,突出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我认为孟浩然在这首诗里有的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和"寂寞",而非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我曾经在叶嘉莹的书里读到说孟浩然是一个"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我觉得对孟浩然这样的评价是很贴切的。在语文教科书的注释中谈到孟浩然40岁以前过着隐居的生活,40岁入长安求仕,不顺。后在张九龄的幕府中做一幕僚。一个40岁以前正值壮年的人过着隐居生活,而四十不惑之年却东奔西走求取一官半职,为什么呢?这还要从孟浩然早年之求隐与万年之求仕谈起。
  一、 孟浩然早年之求隐
  孟浩然他自己本来的性格是比较喜欢方达洒脱的。从他的很多诗作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如:" 俱怀鸿鹄志"(《洗然第竹亭》) ,"忠欲事明主 ,孝思侍老亲"(《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骛" (《田园作》),"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书怀贻京邑同好》。从这些诗作中不仅可以看出他的洒脱,更多的应该是一颗积极用仕的心。有一颗用仕之心表现出的确是隐居山林。古代的很多读书人就是这样的矛盾,我认为这样的矛盾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的,《论语·泰伯》里面讲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孟子·尽心上·忘势》里也曾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浩然这样一个一直认为"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的儒家信徒必然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他生活的时期在时间上是689年—740年,而武则天当政在690年-705年。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武则天统治下成长起来的,接着便是中宗时韦后的弄权,朝廷内党派纷争。一个儒家信徒面对皇权一再旁落于女人之手,朝堂的混乱很容易让他想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穷则独善其身"所以在他40岁以前他选择了隐居在他的故乡—襄阳这个地方的山水很美,隐逸的风气很盛的地方。但我们始终都要明白他是不甘于隐居的人,他有一颗藏着"鸿鹄之志""忠欲事明主"的心。
  二、孟浩然晚年之求仕,
  孟浩然求仕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生命落空的恐惧。正如他在《夜归鹿门歌》中所说的那样"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昼已昏"是一天的结束,一天结束孟浩然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看到的是人们经过一天的忙碌,急忙回家的情景,这一点和王绩的诗作《野望》中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很像。农人,牧人生活中的目的性和收获性成就了诗人政治失意的茫然和文人生活窘困的无奈。也正如杜甫在《阁夜》里所谈到的的"岁暮阴阳催短景""岁暮"带给流寓在外的垂暮之年杜甫的也有生命落空的悲凉。孟浩然终究不愿意就这样在隐沦中悄然渡过自己的一生,他的内心在苦苦地挣扎着,而就在这个时候机会来了,唐玄宗朝的早期迎来了开元盛世,他思想深处的"天下有道则见""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开始呼唤着他年轻时代的"鸿鹄之志""忠欲事明主"的心。所以他40岁以后终于开始积极用仕了,可是理想终究只是理想,入仕的道路也是坎坷的,最终成就了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他。
  所以在明白了孟浩然早年的求隐与晚年的求仕,我再去读孟浩然的诗歌往往能感受到他看似恬淡,怡然自乐的上水田园诗作背后深深的无奈和悲凉。在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把这种无奈点出,待学生的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阅历后再去细细品味。
网站目录投稿: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