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要落实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教学是关键。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它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新的课程理念正在深入地影响着广大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如: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基础性发展目标确定学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能做到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彼此评判、共享知识,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向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转变。 通过新课程实验数年的探索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然而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却发现由于教学策略不当,新课程教学无效和低效仍然存在,其表现和成因主要有: 1.三维目标的割裂 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要落实三维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但在教学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不能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浮华中迷失了方向: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空洞无力;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诸如此类情况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弱化,而新课程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并未完全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建立起来。 2.教学内容缺乏整合 "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不能将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过程相整合,教学实践中,仍然习惯于统一的课程体制,过分拘泥于教科书,难以脱离"以本为本"的现象;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教材内容出现交叉、重复,强调学科本位,学校普遍没有进行跨学科跨年级的课程整合。 3.教学层次低下 一是在促进学习方面,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使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材料,如"自主"学习缺乏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合作"学习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探究学习"形式化和机械化,课堂一放开就"收不拢";预设过度,生成过多;教学中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不会恰当地根据情境的变化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二是在促进发展方面,缺乏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层次教学,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潜力,有的甚至花很长时间解决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没有被激活。 4.对学习方式缺乏整合 表现为:一是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方式;二是不能整合各学习方式的优势,实现新型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三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点与面、有序与有效、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5.部分学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思维惰性化,没有养成良好的深层次的思维习惯,依赖他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 6.教学评价华而不实 综合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这一课题,以力求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最根本的教师问题。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重含义: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当吻合; 2.有效率: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研究的有效教学应该包括无效变有效和低效变高效两个层次。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经过研究,找寻出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形成有说服力和效果的经验,实现课程标准目标的内容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点拨者。 2.通过对"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的实施,以及制约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探讨学习的规律及内在机制,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建立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符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特点的教育模式。 3.通过实验研究,丰富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做幸福快乐的教师,认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2.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引导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 5.怎样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目标合理达成; 6.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促进目标自然而然地得到生成,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行为,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 3.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地整理和分析,做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撰写论文。 6.文献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40岁以下青年教师及骨干教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8年5月)。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我们深入进行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然被制约着,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此我们在反复认真学习了《纲要》和"课标"之后,请教专家,群策群力,针对教师如何有效"教",学生如何有效"学",将课题定位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课题组专门召开了教研组长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形成了《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初稿形成后,我们再次召开组长会议,在会上各位组长发表了对实验方案的意见,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会后我们结合各位组长的建议,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在经过经验性论证、专家论证之后,我们拟定了课题的总体方案,并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课题初步实施阶段(2018年5月―2018年9月)。这一阶段主要确立重点实施目标,学习并吸取名师的宝贵经验,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总结每月的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个月的工作。 强化校本培训,提升教学理念。经过专家推荐,老师们先后研读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在理性实践中前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课堂观察: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教师实践智慧与教学创意》、《追求有效:教学的永恒主题》等文章,使课题组成员有了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的教学理论,了解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以往难以解决的课堂低效问题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成了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围绕"有效教学"这个主题我们举办了"透视课堂"教育沙龙活动,大家围绕有效教学从课堂教学入手,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课题研究必须要从课堂开始,透视课堂必须要有自己的理念,建立自己的模式,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从课堂构成各要素和各环节入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有效高效。这次透视课堂活动是我校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活动,对促进我校课堂教学的内涵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三阶段:课题展开研究阶段(2018年9月―2019年4月)。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信息反馈、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等工作。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质量分析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其素材的收集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1.营造交流氛围,扎实开展研究 我校通过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兄弟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来评价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组织了校内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探讨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举办了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育论坛,大家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畅说欲言,气氛相当热烈;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我校举行了主题为"以有效教学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大型访谈活动,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分享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组织全体教研组长深入柳河县实验小学学习,观摩参与他们的备课活动,身临其境,对集体备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真切地感受到集体备课乃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学校开通了教师博客群,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这个崭新的平台,将自己原创或收集到的相关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设计、练习、案例等)、研究体会通过博客让大家共享,有选择地整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为课题研究丰富了资料。 2.开展课堂实践,构建有效课堂 开展"聚焦课堂,引领示范促成长"为主题的骨干教师引领课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拉开了课题实践验证的序幕。 随着骨干教师引领式研究的开始,各教研组也开展了组内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大练兵、大评比、大研讨"。各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选定一个内容,先自行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组长带领全组教师进行课前集体备课,被调研的老师阐述自己的设计,组内成员围绕情境的创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练习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对个人初备的教案中设计的重、难点问题要求组员之间进行专门研讨,在研讨中达成共识,从而提高了课堂预设的有效。因为是同一备课组,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相同,大家对教材都比较熟悉,提出的建议也比较合理,这种同伴互助式的调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性起到了及时指导的作用,也极大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形成了高质量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大大降低了低效课堂的出现。如此有效的同伴互助,不但促进了课题的研究,同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第四阶段:课题全面总结阶段(2019年5月)。这一阶段为全面总结阶段,参加研究的所有人员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对课题进行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获得了我们预期的大量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各种因素发挥整体效能的过程,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通过交流培训深化本课题的理论观念。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和课题研究例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课题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我校经常进行阶段小结,并将教师的教学反思、优秀教案等分别汇编成册。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增强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业务素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地提升。许多青年教师陆续成为镇、县级教学能手,比如,我校年轻的特岗教师孙璐、谷乐楠就已成为小有名气的"教学能手",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变为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地发展。 教学案一体化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载体,是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依据,我校每个备课组已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在使用教学案过程中,我们把教学案提早发下去,要求学生先自学,并记下疑难问题,上课时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在自学时的疑难问题,仍解决不了的,由组长报给老师;教师在这期间主要巡回各个小组,听取讨论,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教材中可通过分析概括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直至把问题解决;对那些学生不易找出或易于忽略的问题给予启发,对学生经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只作简单地回答,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得到答案的同时,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案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通过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及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习惯了自主学习便会去主动探究,便会有创新有创造有所得有所成。 3.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总结反思能力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总结反思能力,学校积极为老师们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了以有效教学为载体的各种教育论坛、教育沙龙活动,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营造多种交流氛围,加强了集体备课的力度,规范了教学案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掀起有效教学的研究氛围。 在每学期学校组织的各年级学生的评教评学中明显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课前备课组集体编制教学案,教师能在教学中合理加以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2)在讲授新课时能更多地选择"展示→提问→提示→讨论→呈现",使学生得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3)课堂小结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清晰的条理性,能注意精心设计不同能力层次的课后作业,尤其注意保护困难学生的自尊心;(4)在教学中能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让各类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都能得到提高;(5)在师生相互交往中,教师能利用和谐沟通策略,注意与学生的言语、体态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6)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适度调整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学校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实施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创造多种机会向全县的领导、教师展示我校有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我校年轻的特岗教师孙璐、李晓霞在此次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 5.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课堂能否有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含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的科学规划以及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为此我们会同各年级备课组经过认真细致地反复研讨,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原则和要求,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6.青年教师技能水平、业务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一年多来,我校教师的基本技能、业务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校青年教师的获奖情况是:"省培"优秀班干部1人次,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人次,市级优秀学员1人次, "国培计划(2018)"柳河县"送教下乡"优秀基地长1人次, "国培计划(2018)"柳河县"送教下乡"优秀管理者1人次,县级优秀管理员1人次,县级优课1人次,竞赛获奖7人次……这些都标志着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个别主研教师不够积极主动,安排的研究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有些年轻教师重经验轻学习,不愿意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学习,把读书、写读书笔记、写教学反思之类的提升当作是负担。针对此种情况,课题组会与其积极沟通,使之端正态度,积极工作。 2.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主要的。如何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其专业成长,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3.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要随时关注,学校也要给于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思想动态的关注,现在的学生沉迷游戏,有部分青年老师也如此,所以关心老师的成长从工作生活等方面都要关心。某些青年老师如刚断奶的孩子还不成熟需要叮嘱。 十、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把握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有效课堂的前提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且要确保学生有收获,学生可以接受。以前的教学目标过于关注学科知识,而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形态走向对生命意义的关注。所以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于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基于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课前完成"预习学案"——有效课堂的突破口 课前完成"预习学案",使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起点——处理加工教材的过程中就做到"目中有人",能进行二次备课。上课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教,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有了可能,实现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限时作业"三环节的有效实施。教学案一体化真正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学案和教案相结合。实施课前完成"预习学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3.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有效课堂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活动中,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课堂的保证 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导上下功夫,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的落脚点是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5.课后的有效反思——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针对具体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无论课堂有效还是效果不尽人意,通过课后的有效反思找到不足就是收获,之后认真做出调整,最后形成经验或教训就是提高。 总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将课题研究进行到底! 三源浦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9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