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公共演讲技巧在口译中的具体应用问题,提出口译实践中公共演讲能力体现的几个方面以及应该注意的口译问题,以期对中国的口译学习者和口译爱好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口译;公共演讲技巧;口译技能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口译,顾名思义,就是指译员依靠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达成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 因此掌握适当的演讲技巧对于口译员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特别是当口译员以连续传译的方式进行工作时,往往同演讲者一起处于聚光灯下, 其译语产出亦被认为是公共演讲的一种形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演讲的方式有问题, 或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译语产出不流畅、 节奏混乱, 会降低听众对译员的信任度, 即便从内容的角度来说信息忠实完整, 仍然无法达成顺畅的沟通。 因此,一名成功的口译员在很大程度上也必须是一名优秀的演讲者。口译员作为次级讲话人, 必须将发言人的发言效果体现出来, 这不仅仅指语言内容要准确, 也指口译员要合理运用声音、 姿势、 动作、 眼神、表情等, 出色的口译员能通过良好的演讲表现增加听众对其翻译能力和译作质量的信任度。 但是, 口译员与一般演讲者有所不同。 口译员对于发言的题目、 内容和发言目的没有决定权, 也不能随意更改发言内容, 只能通过口译尽量达到讲话者想要达到的发言效果。笔者在大量的口译实践中发现,演讲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仪态要求与成功口译过程密切相关。 口译员的口头表达的重点在于发声和吐字,通常所说的"字正腔圆"指的就是这两个方面。 译员是通过声音搭建沟通的桥梁,对声音科学地控制和艺术地使用是所有口译工作者的第一门必修课。声音的艺术主要体现在音色、音高、音量、音调、语速、连贯、停顿、变化等。 1.音色: 口译员要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 圆润清亮是最理想的。 嘶哑或者尖细的声音让人听了不舒服。 2.音高: 音高即声音的高低,有高、中、低之分。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口腔肌肉的紧张程度, 也取决于声音的大小和快慢。 对口译员来说, 适中的音高是最理想的。 3.音量:口译员可以通过控制讲话时使用的气流来控制声音的大小。毫无疑问, 想要达到成功的交际, 口译员首先要保证其译语产出能够被每一位听众都能听见。一般来说, 口译时声音要响亮,送音有力。 使用麦克风时切忌大声喊叫,要保持声音的平稳和清晰。 4.音调:过高的音调会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 然而,过低的音调会造成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 通常来说, 中音会让人觉得较为舒适。 译员也可以根据不同场合、 不同的发言主题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稳重而富有激情的声音是每位口译者需努力达到的 目标。 5.语速: 口译速度要避免太快和太慢两个极端。普通人讲话的语速一般在每分钟120-150个单词, 口译员要尽量控制自己讲话的快慢, 做到不快不慢, 张弛有度。 职业译员必须保持心态平和, 语速适中。同时, 译员要注意适当的语速变化, 一成不变的译语产出会造成沉闷的感觉, 不利于交际目的的成功达成。 6.连贯: 连贯指的是能够流利地、具有逻辑性地进行表达。 结结巴巴地口译是口译员的大忌, 当口译员在组织译文碰到障碍时要学会用重复、 重复等技巧为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 调整节奏, 而不应语无伦次。 7.停顿: 停顿不只是口译员在生理上正常换气的需要,也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口译时要流畅连贯, 适当停顿。 8.变化: 同样一句话, 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里, 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利用音高、 音量、 语调、 语速等的变化可表示强调或引起听众特别注意, 避免单调乏味, 能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加强译文效果, 保持听众的注意力。 吐字强调的是口齿清楚、 发音准确。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 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 饱满。 要吐字清楚, 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 其次, 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 吐字不清的毛病。 口译员的仪态是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然而大方的仪态能大大提高主办方和观众对口译员的接受度,为成功的口译奠定基础。仪态包括着装、身体姿势、眼神交流、 手势、表情等。 1.着装: 口译员的着装必须符合相应的场合, 做到大方得体, 让人赏心悦目, 不可招摇, 有损专业形象。 研究表明, 观众对于着装跟自己相似的讲话人比较容易产生好感, 也就是说, 如果你的听众是职业装束, 那么他们也希望你身着职业装, 并且服装的样式和颜色最好保守一些。 2.身体姿势: 无论站、 坐、走,口译员都要稳重、自然,举止应体现出沉着、 自信和良好的教养。 站时两脚自然平立, 体形端庄, 精神抖擞; 切忌低头弯腰, 扭捏局促或将收插在衣袋里, 左摇右晃; 且不可斜肩、 偏头、 曲颈。 入座时声音要轻,要坐正坐稳, 不宜前探后望, 左顾右盼。 3.眼神交流: 口译员在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要兼顾每一个位置的听众,要自然、从容, 表现出信心和活力。 口译员不能只顾埋头看笔记或材料,必须通过眼神交流观察听众的反应,接受听众的信息反馈。 4.手势: 口译员要尽量控制手势的使用。 当然,口译员使用肢体动作的多少要视具体的工作环境而定。 在名胜古迹从事导游翻译的时候, 口译员有时需要用到大量的手势来指点和描述沿途的景点风情; 在身处庄严的会场或者宴会厅时, 则应避免幅度过大和不恰当的夸张手势。 5.表情: 口译员的表情应体现出庄重大方、 从容自信、 亲切热情。 口译员一般应面带微笑以示从容、 友好。 为了有效地传递信息、 交流感情, 要尽量避免傲慢、 沮丧、 苦恼、 不耐烦和无可奈何的表情, 如皱眉、 做鬼脸、 吐舌头、 叹气、 一脸苦相等, 这些都会在听众中产生不良影响, 形成离心效应。 总之,口译员在平时训练和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声音控制和恰如其分的仪态表达,避免出现不得体的仪态和不当的声音影响口译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2]雷天放 陈菁. 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任文. 英汉口译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仲伟合. 英语口译基础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胡青松(1980—),男,汉族,陕西安康人,安康学院外语系教师,翻译硕士, 主要从事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