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校园冷暴力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记者调查发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校园冷暴力,会给受害人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且伤害后果持续时间长,但由于这类暴力行为较为隐形,常常不被发现或被人忽视。校园冷暴力通常表现为老师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众对待学生,或是一群学生刻意疏远、歧视、孤立、嘲讽某一学生。(7月24日法制日报)
  校园"冷暴力",通俗点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是通过给他人施加心理压力从而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由于它是无形的,不像暴力伤害那样易发现,因而很容易被人忽视。
  校园"冷暴力"并不少见。据报道,今年4月相关机构对19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其中15.8%的受访者表示很常见,70.2%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有。采访数据令人忧心。有关专家指出,长期遭受冷暴力会形成孤僻、极端的性格,严重的会引起心理疾病,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人格发展不完善、抑郁等问题,还有可能会对实施冷暴力的同学进行报复,埋下严重的社会隐患。
  校园"冷暴力"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冷暴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在不经意间用言语攻击了他人,而且本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反而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也就是个"拙劣"的玩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拙劣"的小细节,也会给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亦如报上所讲,当孩子向父母诉说时,我们很多家长都会粗心地以为小孩子打打闹闹,过一段就没事了。只有当孩子出现心理、精神疾病时,家长才会"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是不是我的孩子开朗、学习好,就不会遇到冷暴力?个人认为冷暴力没有界限。它会出现在性格内向的孩子面前,也会出现活泼开朗的孩子面前;它会出现在成绩差的孩子面前,也会出现在成绩好的孩子面前。如何避免校园"冷暴力"?不妨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好教育关。通过制度规范老师,不要让其做"冷暴力"的推手。可通过案例讲座引导孩子,倡导同学间应团结友爱。通过家校共育预警家长,重视孩子的消极情绪表现。只有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对"冷暴力"危害的认识,才能有效防范校园"冷暴力"的发生。
  二是家长要有一定的警惕意识。隐性"冷暴力"发现难,取证也难,家长就要具有一定的警惕意识。目前,我国尚不具备依赖法律制度就可以堵住校园"冷暴力"的条件,家长不能过多依赖孩子或其他第三者指证校园"冷暴力"。因此家长在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成绩的同时,要把孩子的情绪、心理变化放在"心上",平日多和孩子沟通,孩子求助的事情要"入心"。
  另外,当孩子遇到"冷暴力"求助时,不要轻易下判断,让孩子"忍忍就过去了",很多极端"冷暴力"发生,都与家长"迟钝"有关。最好是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的原因,一起想办法解决,抑或积极和学校、教师沟通,化解孩子身边的"冷暴力"。
  三是建立心理健康疏导机制。个人认为,学校除了要定期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外,心理健康咨询室也要成为校园硬件建设的"标配",为孩子设立一个求助的渠道,给孩子打开走出心理阴影的窗口。让孩子知道,当你无法获得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时,心理辅导教师也可以"拯救"你。
  校园"冷暴力"是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一枚炸弹,引爆的后果往往不堪设想,要么是"以暴治暴"伤人,对他人或社会进行疯狂地报复,要么是伤己,抑郁、自残或自杀。对此,学校、家庭理应提高觉悟,决不能"小觑"校园"冷暴力"的杀伤力。
网站目录投稿: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