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求职者反映,有一些单位面试时,过于重视应聘者颜值,颜值高者获益,颜值低者吃亏。有些面试考官将形象分向颜值高者倾斜,致使同届求职者,因颜值不同而命运迥异,令颜值高者沾沾自喜,颜值低者愤愤不平,"好成绩不如好脸蛋"的思想流传。以至于一些毕业生在求职季到来之前纷纷整容,以博取面试的印象分。笔者以为,以貌取材的面试之风不可长。 首先,取材以务实为要。单位取材是一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招取所需人才,看中的是求职者专业、学识、能力,而不是求职者的高矮、胖瘦、黑白、美丑,应以所需职位为考察的根据,以考察能力为重点,以求职者的专业能力为突破口来设计面试问题,检验考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怎样学有所用、融会贯通。这样才有可能招取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以备日后之需。 其次,以树立形象为重。一个单位用什么样的考官、录取什么人才,在招录过程中是如何做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会给考生、给社会留下印象。倘若以貌取材,会给人们留下华而不实、舍本求末的印象,那么,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会好到哪里。所以,招聘的过程即是双向展示的过程,招聘者应慎重为之。 翻开中国历史,因貌失才的事例可谓惨痛:三国时期,周瑜死前把鲁肃推荐给孙权,鲁肃自愧难当大任,愿举一"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孙吴"之人,此人即是庞统。但孙权见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尽管鲁肃举出庞统在赤壁之战中献连环计,为破曹立下第一功的事例,孙权仍以"吾誓不用之",而拒之门外。结果致使东吴失去一相国之才,却使刘备喜得孔明、庞统一双"得一可安天下"的军师。以相国之才资敌,实为孙权用人的一大败笔。 无独有偶,仍是三国时期,张鲁欲兴兵取川,别驾张松向刘璋献计,劝刘璋委身曹操,以保西蜀平安。刘璋派张松为特使面见曹操,名以联魏保蜀,实为委身曹魏。曹操见此人又丑又矮,形象猥琐,早已有五分不喜,又闻其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这样一位过目能诵,语倾三江之水的饱学之士,被曹操乱棒打出。原本唾手可得的西蜀,拱手让给了刘备。 上述两例,孙权和曹操都可谓当时"明主",尚且有糊涂之时,做出因耳目之好恶,舍本逐末之举,结果造成重大损失。后人如若再以颜值选人,重视外表而忽视能力,买椟还珠,任浮泛之风畅行,欲要本单位人才济济,事业蒸蒸日上,无异于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