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教育历史中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者而言,虽然职业教育发展比普通教育早,但职业教育却是步履艰难,虽然在相关文件中已经明确:"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人包括部分教育决策人的潜意识中,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师徒传习制度基础上为适应工业大生产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类型,源于较早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清朝末年为农、工、商、矿等各种实业力量所举办的实业学堂,统称实业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将这两者仅仅看成是"正式改名"。职业教育在我国首见于1904年时任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所写的《天聘普通联系文》。中国职业教育与早期实业教育两者一脉相承,因此,一般都把实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早期阶段进行研究,从而普遍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起于1866年由左宗棠奏请并于1867年1月开学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 二、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源 1.传统观念歧视职业教育 在教育普及程度很低的年代,教育只能面向少数人,实施精英教育,在长期的精英教育制度下,逐步形成了鄙薄劳动、轻视实践、排除大众的思想观念,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制定的教育制度、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阻碍着面向大众而又崇尚实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一再放宽门槛,但精英教育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甚至还是我国教育系统当前的主流思潮,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持续时间久远,传统教育思想中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诸多精华被束之高阁,而"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却影响尤深,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步履艰难的历史原因。 现如今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职业院校却存在招生难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艰难,职校生却供不应求,种种现象对比鲜明。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通过改革的方式办好、办大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实现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国务院也发文,要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然而,"重学历,轻能力",重仕轻工,轻视技术人才,轻视职业教育培训的观念仍然存在。传统观念中有了学历的就业叫"工作",而职教生毕业后的就业叫"打工",学校、家庭和社会一度把学技能当工人视为没出息,因此出现了千军万马上高中,拼高考的"挤独木桥"现象。 2.顶层设计造成政策壁垒 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面临着较大的差距。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处于弱势,包括技工院校更是弱势中的弱势。技工院校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为目标,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办学层次分为: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国家重点技校、省重点技校、省一类技校、合格技校。技师学院主要承担通过学制教育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任务,属职业教育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范畴。高级技工学校主要承担中级工、高级工培养任务。普通技工学校主要承担中级工培养任务,属中等职业教育。但由于技工院校隶属人社部而非教育部,所以技工院校学生的学历定位一直游离于国民教育体系之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文件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技工院校的主体地位,并赋予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但现实是,技工教育不被认可为学历教育,技工院校毕业生无法获得教育部门认可的学历证书,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因没有所谓的大专"学历",无法参加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也没有资格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考试,无法在人才市场存放档案,在工资级别、福利待遇和职级晋升上低人一等。受"干部"和"工人"身份的限制,即使是高技能人才,在地位上、收入上、待遇上也整体低于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受重用的机会非常少。 在招生方面,技工学校招生未被纳入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平台,普通技校无法列入当地中职招生计划,技师学院和高级技校无法列入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校无招生代码,不能直接通过网上录取。在教师职称方面,技工院校在职称定级上尚未设立"正高"职称岗位,教师只能晋升到副高级讲师,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很难留住人才。技校教师和毕业生的不公正待遇,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客观上形成了"进了技校门,一辈子当工人"的事实,挫伤了初高中毕业生报考技工院校的积极性。技校的招生难题,已经成为制约技工院校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最大障碍。 《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中提出"鼓励企业在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还提出"积极探索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但实际上技工教育还是卡在学历门槛上。高考分数欠佳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获得大专学历,而进入技工院校却不被承认学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强烈呼吁国家对技工院校以及技工院校的师生,给予关注和重视,改变现行政策壁垒和发展困境。重塑"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全社会"崇尚一技之长,不凭学历凭能力"的良好风尚,将发挥积极作用。 三、职业教育发展途径 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纵观古今中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的倍增效率已经迫在眉睫,因此,要加速教育体制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成长速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一是重塑教育体系。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把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读大学看做唯一成才的途径,看不到接受职业教育成才的前景。其原因就在于国家尚未建立一个中职与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沟通的立交桥式的教育制度,使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终结性教育,让人们感到进了中职或技校的校门就定了终身。要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必须使初、中、高三个层次的职教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在招生对象问题上,明确高职教育以对口招生为主的政策,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改变人们普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就是终结性教育和职校毕业生没有继续升学、深造机会的观念,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以保证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是建立竞争机制。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划分两个部门管理,建立竞争机制,两个部门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普通教育专注科研和学术研究,职业教育则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这样才能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快速发展。 三是重新构造学历教育体系。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学历划分上存在着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问题,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制是四年,学生毕业后取得的是本科学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是三年,获得的是大专学历,若想取得本科学历还需再读两年的专升本,在学制上职校学生要多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取得与普通院校同等的本科学历,而且职校学生的第一学历永远卡在了"大专"上,这加深了人们心中对两种教育的对比感,加大了两种教育体制在学历上的落差,这是对教育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应该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制设置上建立平等的升学和学历机制,只设大学,既然中职相当于高中,那么高职就应当同普通高校一样设为四年学制,颁发本科学历的大学而不是大专证书。这样既能整合资源,避免人才浪费,又能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学生打造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 四是拓宽升学通道,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广泛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精神,落实《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任务,按照《关于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修订)》(黑教〔2011〕157号)的要求,开展实施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模式,增加贯通院校及专业。同时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的相互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结构合理化,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各行业挑选人才时的首选。 五是开放对口专业升学,完善两类体系互通性。进一步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教育体系的互通性,拓展学生升学空间。我国的升学体制在于"入学难",学生只有通过中考才能进入高中、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然而高学历并不代表高水平,高等院校校与职业院校在招生人数和就业形势上存在着越来越鲜明的反差。因此,我国应该转变这种机制,逐渐形成"进门容易出门难"的模式,降低入学门槛提高毕业门槛,这样既能给更多学生提供公平的就学机会,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又能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使其顺利升学或就业。国家要明确中学、大学、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学校的毕业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学生考核通过,学校发毕业证书,凭此升学,凭此就业。高中生凭借高中毕业证即自行注册,不需高考,直接进入普通高校就读,也可选择加试职业技能考试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中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凭借职教毕业证可以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或技师学院,如专业对应可直接注册入学,如专业不对应可加试相关科目,也可加试相应知识科目考试升入普通高等院校就读。这样,即便日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生转移,还可以重新做出类型选择。 六是技工院校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技工院校近年来一直在推行教学改革,以笔者学校为例,在教学改革方面从未松懈,由最初的实施"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过程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提升到现在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现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向,结合现代企业工种要求和行业用人要求,坚持"适用、必用"原则,建立以专业课为主的课程体系,学校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在进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教学的分值管理研究。分值式教学管理是以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和日常操行考核为基础,制定各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环节学分和操行考核评分标准,以学分的形式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操行表现,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教育水平,制定学分奖励机制,依据期末成绩及学分确定学生的毕业、结业资格,在校期间根据学生的成绩、学分量化评优,进行奖励。分值管理的实施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在教学上非常灵活,以学分为主线,贯穿素质教育、学历教育、创业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将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又可以通过学分来评估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个体学习水平,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循序渐进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仍严重缺乏。因此,我们呼吁国家在给予职业教育政策关注的同时,技工学校仍要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