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文章里谈到了在睡前想三件好事,很多人觉得有些过于简单,有些可笑,实际上,这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建议。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好的归因训练,对于很多事我们都可以采取这种原理进行情绪训练。 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面对,而不同的态度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进而影响我们的表现。于是,工作中我们经常对其他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Ta怎么会那么想",觉得不可思议。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长期研究情绪低落的源头问题。他和同事研究了人们对不同类型事件起因的看法,把人们归结事件起因的方式进行了分类。 比如我们猎头常见的当天的KPI指标没完成,当天没有推荐出一个合适的候选人。这时候,不同的人对这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内向与外向 内向归因,就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今天打电话效率不高,几个项目时间分配不合理")。外向归因,就是找自身以外的原因("公司KPI太严格了,一天要打那么多电话,哪有时间做这个做那个)。 笼统与具体 笼统归因指把原因笼统地归咎于大的形势局面,超越问题本身("现在快过年了,大家都不考虑,公司KPI一点不合理……")。具体归因指就事论事,从问题本身找具体原因("今天在某职位上没有列出目标公司清单就胡乱网搜花费太多时间")。 固定与非固定 固定起因是不会随时间变化的原因("我不擅长打电话/做XX职位,XX太难了")。非固定起因是仅出于当时情境下的、以后不太可能再出现的临时原因("今天我的状态不太好,早上电梯太挤,我太匆忙,工作时搜索职位计划就没排,有点乱,如果我早十分钟就做好计划就好了")。 快乐的人归结"事件"原因,往往在以上分类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平衡。 比如,还是以猎头为例,每年年终结算年度业绩,不管是好是坏,有些猎头可能会把具体细节部分归因于自己平时的各种表现("今年我工作确实很努力,在XX公司,XX职位上做得都很好,但在XX单上挂了")。同时,她向外归因于其他相关因素("客户很好,HR帮忙很多,同事也推荐了很多优秀的候选人给我,我也结识了XXX候选人,所以,今年的成绩不全是我的功劳,而丢掉了一些单,我也尽力了,XXX不是我能控制的,所以这个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有证据显示,特别快乐的人倾向于更多地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把不好的结果更多地归咎于外部状况,而放大自己在好的结果中扮演的角色。 悲观的人则相反,偏向消极负面,而且偏差更大。 比如同样,有些猎头接到当年自己的业绩反馈,哪怕是好的结果,虽然他们可能从好事中得到一点点信心或安慰,但他们不会从自我努力和自身才能的角度,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更深的解读。 这也就是说,他们对好结果和积极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内向的("这都是我的努力,但没运气更重要")、具体的("我只会做搜索XX职位")、非固定的("下次我运气就没那么好了")。 他们对坏事或负面事件的解读则往往是外向的、笼统的、固定的。比如,如果结果是坏的就会想:"工作太难了""公司资源太少了" "我就是不适合干这个工作"。更不用说,这是每个人都能玩的游戏。 在《向好而生》中,身为积极心理学家的作者建议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你目前的归因方式: 首先,想想过去1个月内发生的3件好事和3件坏事,把它们记下来。再问一问,自己觉得是怎么回事,记下你最先想到的原因和解释。 其次,看看你所记下的解释,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笼统的还是具体的,固定的还是非固定的。找一找对好事的解释和对坏事的解释各自的规律模式。 无论如何归因,都要把自己的思维转到更正面积极的模式上来。 积极心理学上建议一个有效却简单的方法如下: "躺在床上,入睡之前,回想一下今天发生的让你高兴的三件事。这些事可以是别人的事,但大多数应该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早餐面包好吃,朋友夸你厉害,你把书架擦得干干净净,早高峰开车上班比平时早到单位等。即使总体上很糟糕的一天,通常也会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事情,比如"牙科诊所的接待员冲我微笑,笑得蛮好看"。为了延长人们聚焦于这项练习的时间,塞利格曼建议人们把这些事件写在枕边的笔记本上,然后思考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就是给每个事件找原因。 人们可能把可口的面包归因于面包师的厨艺,把朋友的赞扬归因于其善良大方的性格,把干净的书架归因于自己的勤劳努力,把路面交通通畅归因于人们延长了周末假期,如此等等。其中一些是内向归因,一些是外向归因。不管如何归因,目的是让积极正面的事件占据我们的思维空间,至少维持几分钟。" 每天练习更积极的思考,找到更合理的归因方式,无疑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讲,多从自我身上内部归因,多用非固定的思维,多就事论事,少扩大范围,会让我们更积极,更有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