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母语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中极具争议的论题。迁移过程是众多语言和非语言因素交互起作用的结果。论文针对制约母语迁移的非语言因素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二语教学中,要识别学生学习的困难区域,并注重双语对比教学,促进母语正迁移,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关键词】母语迁移;非语言因素;二语教学 一、引言 语言学家赵世开也明确指出,母语的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由于语言迁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用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所以语言迁移研究不仅注重对比分析,而且关注语言迁移的语用环境、认知心理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唐,2003)以往的研究较少深入探讨影响语言迁移的非语言因素,本文拟从语言迁移的内涵出发,讨论与语言迁移相关的非语言因素。 二、影响母语迁移的非语言因素 母语迁移是受到诸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主攻二语习得和语言迁移的俞理明教授在谈到母语迁移中的非语言因素时指出"要宏观看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还必须打破把语言习得看成纯粹的句法习得的狭隘的语言观,要从文化角度看母语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俞,2004)Odlin把这些因素概括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中一般又以语言意识因素、社会语言因素、标记性因素、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学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本文重点探讨社会因素、标记性因素、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说及发展期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不同的语言环境和社交场合,以及交谈中发话人与受话人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母语迁移程度。Odlin将社交场合分为"焦点场合"和"非焦点场合"。焦点场合是指正式的交际场合,如演讲、发言,其中交际参与者作为焦点群体,会不自主地更加注意目标语的标准性和准确性,给人以正式的印象。在这种场合,他们会将使用母语视为有损自身形象,因此母语产生干扰或者负迁移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非焦点场合是指非正式场合或自然场合,这时交际参与者作为非焦点群体,处于比较放松自然的状态,他们很可能会不太在意目标语的使用是否准确标准,不自觉地借用母语传达信息和增进交流。相较于焦点场合,在非焦点场合下,母语迁移可能性会更大,效果更明显。 (二)标记性因素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不同的母语特征是否会被迁移受到语言的标记程度的制约。标记分为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具有普遍规律的语法是无标记的,具有特殊规律的语法是有标记的,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汉语中名词复数不需要改变形式,是无标记的,相对而言,英语名词变复数在词尾加后缀就是有标记的。 Eckman提出标记性差异假说。语言学习者会出现的困难区域可以在系统地比较母语和目标语的语法以及普遍语法提出的标记性关系来加以预测。比如:(1)目标语中不同于母语且比母语具有更强标记性的区域属于困难区域。(2)比母语更具有标记性的目标语区域,其困难程度与其标记程度相当。(3)与母语不同但并不比母语更具有标记性的目标语区域不属于困难区域。(Eckman,1997)即,当母语是有标记的,而目标语是无标记的时,不太可能发生母语迁移;相反则可能发生母语迁移。 (三)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说 一些语言迁移研究发现,母语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距离的影响。语言距离可视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指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实际差异,还体现为语言学习者感知到的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程度,因此被称为"心理类型"。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其对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距离感受会直接影响目标语的学习。如果语言学习者感觉母语和目标语差别较大,或者母语的某一语言特征本身就是不规则的、有标记的,则母语迁移一般不会发生。若情况相反,则会产生母语迁移。比如,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因为日语中有很多汉字词,会感觉两种语言距离较小,容易将汉语意思和用法迁移到与汉字相同字形相同的日语词上,而在学习英语时这种现象会大大减少。说明语言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心理感知来自主地决定是否进行母语迁移,以及迁移哪些形式。 (四)发展期因素 母语迁移还会受到语言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掌握情况的制约。一般,语言学习者在二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对第二语言掌握较差时,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母语的可能性就很大,甚至会在表达中交替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之后随着第二语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逐渐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第二语言,对母语的依赖减少,母语迁移的发生概率也越来越小。对二语初学者来说,母语知识是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唯一参照,母语迁移几乎是在所难免的。而对于二语中高等程度学习者而言,他们已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整体框架,对整个语言系统有了较好的把握,可以借助已掌握的二语知识来解决二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基本不需要依赖母语。 三、母语迁移对教学的启示 (一)判断学生的困难区域,重点讲解 我们已提到,语言迁移研究表明语言的标记性与语言迁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Eckman的标记性差异假说,当母语是有标记的,而目标语是无标记的时,就不属于困难区域;当母语无标记,而目标语有标记时,就属于学习者的困难区域。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汉语中属于无标记而在二语中是有标记的语言现象,即学生的困难区域,学生很可能会进行母语迁移,且极易进行母语的负迁移。在学习中,要特别提醒学生这一类语言现象,避免学生的母语的负迁移而出现错误。对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一般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冠词的用法以及疑问句的语序等都是极易出现错误的语法点。 (二)进行双语对比,促进母语正迁移,减少母语负迁移 母语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进行母语与二语的对比,注意发挥二者的共性,促进母语正迁移的发生。如,在词汇方面,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一般是采用翻译法。在学习英语词汇时,用汉语去翻译,在词汇学习的初期,母语的正迁移效果明显,有助于初学者对词汇含义的掌握和记忆。在语法方面,初学者一般需要借助母语知识来理解二语的语言系统,特别是二语的语法结构。比如,汉语中有"主谓宾"这样的结构,英语中也有这样的结构。学习者了解到母语中存在相似的结构和用法,就会有利于他们对该语法的理解。当然,二语教学中还要突出它们各自在语言系统上的差异,努力排除母语的干扰。除了要进行双语语言层面的对比,还要凸显母语与二语在文化层面的差异。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学习必定牵涉到文化的学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存在巨大差异。在二语教学中,有必要对第二语言的国家和文化进行了解,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并区别于母语文化,尽量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作用。 四、结论 任何一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Ellis,1994)而没有对母语迁移的非语言因素的探究,母语迁移研究也是不完整的。母语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提出的影响语言迁移的非语言因素还有待深入挖掘,但其对教学的启示意义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Eckman, F. 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J].Language Learning, 1997, 27: 315-330. [2].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4. [3]. 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26(5):37-42. [4]. 俞理明.语言迁移和二语习得[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