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辽宁山地地区乡村景观肌理现状及经济优化研究


  摘要:本文就辽宁山地地区乡村景观特点和现状进行梳理,提出本区域乡村景观建设应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寒地特点,合理利用本地优秀资源,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优化乡村景观格局及建筑群落色彩。
  课题来源:住建部课题《东北寒地乡村肌理保护与改善发展研究》.2015-R2-053
  辽宁省陆地面积之中的山地面积为8.8万平方千米,占省内陆地总面积的59.5%,山脉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境内东西两侧。其中清原摩离红山、本溪摩天岭、龙岗山、桓仁老秃子山、花脖子山,宽甸四方顶子山、凤城凤凰山、鞍山千朵莲花山和旅顺老铁山是主要的山脉。东部山脉属于长白山支脉哈达岭和龙岗山的延续部分,海拔多在500-800米左右,由南北两列平行山地组成,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峰为老秃顶子山(1325米)和花脖子山(1336米);西部山脉海拔在300-1000米之间,是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形成,主要包含努鲁儿虎山、松岭、黑山和医巫闾山等。
  一.辽宁山地地区乡村景观特点及现状
  根据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等方式,选取本溪桓仁北龙湾地区、鞍山大屯乡村作为研究考察的对象,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特点:就自然环境现状而言,这些地区仍然存在污染问题,主要的污染源来自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调研的乡村虽然一定程度的借助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进而将垃圾与污水收集,但是村落的生活垃圾还是会被居民随意丢弃或堆放。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也较普遍,部分农田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的污染加剧。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就人居环境现状而言,乡村中无统一的规划设计,各户村民建造房屋自由度较高,乡村聚落色彩杂乱,造成地域特色消失殆尽,景观趋同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就大屯村乡村特色的房屋基本消失殆尽,建筑多为贴满面砖的楼房、不锈钢防盗门窗、有色玻璃、水泥路。乡村地域文化和历史遗迹保护的现状也是不容乐观。辽宁山地地区往往具有优秀的旅游资源,但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本地文化和历史特色的修复关注较少,甚至一些地方存在破坏原有特色的现象。
  二.辽宁山地地区乡村景观建设原则
  1.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寒地冬季资源
  辽宁山地地区乡村景观建设及优化应首先基于保护环境的原則,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底蕴的反映,以破坏环境换来短期效应是不可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必须修正破坏环境和消耗资源谋求发展的错误方式。借鉴传统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来实现设计思想,更妥善地利用地域成熟的传统建造技术经验和饱含乡土气息的材料,详尽而科学地对乡村的资源特色、社会经济条件等做调研梳理和分析,构筑符合当地地方特色的肌理保护和建设措施。
  2.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优化乡村聚落空间
  乡村景观的差异性是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原有村落地域性标志性建筑物和设施进行适度留存或修复,突出现有材料的合理性和优化,削弱人造景观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这过程中综合设计方法适合推广,在对村落的特色、价值及现状评价和全面考订后,确定如何更新聚落景观设计方向。景观结构及建筑空间应更好地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需要更准确地表现其在历史上的延续性和不可替代性。
  3.合理利用资源,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
  辽宁省山地地区乡村历史遗迹众多、自然风景优秀、物产、矿产丰富,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优秀。优化此地区乡村肌理的切入点应该落实如何与以优秀的自然景观结合以及凸显本地区文化传承两个方面。
  如对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乡村肌理优化中,利用地区特色,位于辽宁省东北部,西北临新宾满族自治县,西于本溪满族自治县连接,南紧挨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北部与通化县、集安市交界。面积3547平方千米,人口35.2万人(2010年)。桓仁早期之名为"桓都",为高句丽早期王城,也是唐朝时期渤海之"桓州"。境内主要有汉、满、朝鲜、回等民族。县治桓仁镇。在对此地区的肌理进行优化并且适应旅游推广的过程中,进行SWOT分析,充分利用自然肌理,对地域自然要素进行整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了地域景观的统一性。
  4.打造村庄标志性景观
  利用乡土材料制作的构筑物和景观小品及雕塑一方面营造了乡村标志,在选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材料的质朴和与自然的融合性,在符合与自然协调一致并且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天然和地域特色。在很多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中,都存在标志性景观,对于标志性景观的设计已经成为地区特色表达的基本途径之一。
  三、乡村建筑色彩的优化
  乡村建筑群落应该有明确而统一的地域色彩。辽宁属于寒地地区寒冷,居住建筑色彩中以暖色调为主,明度和饱和度不宜过高,结合地域特点可选择棕红、土黄、砖红等。明度较低的主色可搭配小面积的高明度暖色如黄、乳白色,整体柔和且明快。每个区域应结合自身历史与文化特点进行色彩的整体调整,打造" 特点鲜明、温暖和谐"的东北乡村建筑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基于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7.
  [2].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
  [3].王国恩,杨康,毛志强.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 [J].城市发展研究,2016(1)
  作者简介:
  1.孙冬(1978.12- ),沈阳建筑大学,所在城市:辽宁省沈阳市,邮编:110168,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2.吕美(1980.7- ),沈阳建筑大学,所在城市:辽宁省沈阳市,邮编:110168,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设计理论
网站目录投稿:绮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