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析去杠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摘要:至2017年年中,我国的总体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GDP的256%,远超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去杠杆成为了业界讨论的热点。但究其根本,还是需要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金融工具结构、调资源结构配置等方面,从"供给侧"方面着力。
  关键词:去杠杆;供给侧改革
  自2016年以来,一系列关于金融行业"去杠杆""防控风险"的举措、政策相继颁布实施。两会之后,结合供给侧改革,这一话题再次被提起。中国经济的整体负债率(扣除非金融机构的总体负债率,包括政府和企業的整体负债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稳定在140%。2008年中国政府推出财政刺激计划,即所谓的4万亿,4万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的大量发放。从2008年开始,中国通过借债维持着经济8%的增长,负债率也从2008年开始上升,2017年中国整体负债率已经从2008年的140%上升到了260%,增加了120个百分点。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依旧维持在6%左右,而借债是其增长的主要依靠。借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是在透支中国未来的GDP,而并非创造价值。中国经济的两大问题在于债务的流动性和债务偿还的能力,也就是说,债务危机不取决于某个具体的负债值,而与一国的债务偿还能力有直接关系。负债过高意味着资金链的锻炼,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即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控制负债水平对于一国经济而言有重要意义,中央政府在现阶段也坚持在"去杠杆"。负债水平是中国经济极大的隐患,以房地产价格为例,资产价格的上涨背后是由于资产收益率和杠杆率的推动,尤其是上升速度极快的杠杆率。2016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为"三去",即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重点是守住底线、防范系统性风险。实质上,中国在这两年都将经济工作重点放在了控制非金融机构负债上,因为后工业化时代引发的产能过剩,加之长期追求过高GDP增长,使中国经济内部的风险日益升高,现在到了必须要化解风险的时候。[1]
  1经机杠杆与去杠杆
  在金融领域,杠杆就是用很小的启动资金,通过信贷(借钱)的方式,放大投资的结果。例如生活中的分期买房,分期买车等都属于利用了杠杆。杠杆可以使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但同样,如果操作失误,也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曾将"过度举债"称为现代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美国1929年以及2008年的经济危机也体现了这一点,过高的杠杆会将一国经济置于危险的境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难以遏制的金融危机。
  因此在杠杆过高的时候,以及经济过热等时候去杠杆是非常必要的。顾名思义,"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
  2为何去杠杆
  在过去十年,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内部需求的疲弱,开启了信用扩张和加杠杆刺激经济的进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这十年间我国的杠杆率基本处于上升阶段,截至2017年第3季度我国杠杆率为256.8%,远超世界多数国家,我国已处于杠杆过高的阶段。
  杠杆率的提升使经济和金融的脆弱性上升;当杠杆过高时,局部的违约事件容易引发起连锁的违约效应,造成大量的企业倒闭、资产价格大跌、银行挤兑破产等严重经济后果,形成经济或者金融危机。因此,去杠杆是我国刻不容缓的任务。
  3去杠杆的方法
  经济杠杆的本质就是动用了本身自己没有的钱,那么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还钱,利用紧缩的经济政策毫无疑问可以实现去杠杆,但是这也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例如通过卖资产的形式实现变现,弥补空缺。但若大量迅速降价变卖资产,必然会引起恐慌,人们持币观望,反而易造成资本贬值,最终亏空越来越大。
  其次是使用通胀的形式。但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杠杆并没有消失只是发生了转移。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即是将杠杆转移到了日本;2008年的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将杠杆转移到了我国。在我国目前已经出现楼市泡沫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将不可避免的进一步提高房价,极易造成不可逆转的增大底层人的压力和负担。当然也可以通过违约的方法去杠杆,但大规模的违约显然是不现实的。
  最后一种方法即在增长中消化债务,通过资产价格上升使杠杆率下降,即"完美的去杠杆化"。毫无疑问,这种方法是最根本也是最合适的,我国目前即想通过这一方式来实现去杠杆化[2]。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着眼点放在需求侧一边,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但最近研究发现,我国供给侧的粗放发展才是制约我国经济的根本原因。因此,将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结合是最佳选择。
  财政部2018年暂停向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停止PPP棚户区改造,取消一切补贴,都是有利于"去杠杆"的措施。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行业上的重组可以提高其市场集中率,提高其经济效率,利于负债流动率。
  4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的最佳配置,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方式发展新型领域,抑制改革某些体制[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也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4]
  就目前现有的成果来看,我国工业企业债率虽有改善迹象,但居民部门、地方政府加杠杆较为明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杠杆置换,即用新债代替旧债,出现了新的隐患。因此,如何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去杠杆的工作,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而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小年 《中国经济最大的隐患》
  [2]李翀 《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 社会经济体制比较》
  [3]曾刚 《供给侧改革需有序去杠杆 NIFD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4]人民网-理论频道 《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网站目录投稿: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