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但在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尤其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味追求外在形象化硬件建设,而忽略城镇化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实质的倾向。本文结合城镇化进程中东莞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群众文化生态的相关策略构建和有效的价值思考。 关键词:城镇化;群众文化;文化生态构建;对策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而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缺少文化构建的城镇化是不完整的城镇化;假若没有文化的引领,城镇化建设徒具外壳,最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和启动了新一轮深化改革大潮,城镇化背景下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何贯彻这一决定,如何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如何把公共文化创建成果进一步惠民利民,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城镇化",是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镇化进程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关系 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城镇化;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即便是一时经济上去了,最终也不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内城市以东莞为例,群众文化在加大力度推进发展中,要大力弘扬自身的文化个性,培塑良好的文化形象,努力建设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兼具时代特色,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新城镇。近年来,东莞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譬如在政策顶层设计层面,在关爱外来工群体等举措上做了许多积极有效的群众文化工作,如将笼统意义上的外来工改为"新莞人"这一亲切独特的称呼,减少了外来人员和本土东莞人的心理差距。2008年11月,东莞还专门成立了新莞人服务管理局,作为国内首个为外来人口而设的专职行政机构。该局以服务新莞人为主要职能,通过指导、协调、监督各部门和各镇(街道)开展新莞人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同时在文化层面增强新莞人的身份确认和对东莞城市文化的内在认同。 二、城镇化进程中群众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东莞城镇化率已经高达80%以上,所有镇街的城市建设水平都超越了内地不少中小城市。这一城镇化进程主要表征为硬件建设的城镇化,而在城市管理等软件建设方面,如户籍制度、人口素质等方面,还远未达到城镇化的指标要求。 (一)城镇化进程中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1、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缺失矛盾日益显现。目前东莞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一个较为稳定增长的发展阶段,并仍有持续提升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发展趋势。然而,在这种大的环境趋势与背景之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也并非完全一帆风顺,已完成城镇化的部分镇街,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仍然停留在乡村文化秩序和体现之中,这些所谓的城镇化了的市民,骨子里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农民,城镇化进程似乎仅是"治标不治本",这必然为城镇化进程留下一定的隐患。 2、城镇化进程中对文化建设的要求日益突出。文化建设之所以对城镇化进程影响较大,是因为其对城镇化进程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聚集和氛围感召作用。从这个层面讲,城镇化发展需要文化建设的支撑。首先,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村民向居民的角色转变。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农村地区受众们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城镇化进程的实施与推行,让农村地区的受众们能够以一个较为良好与规范的思想去看待城镇化的发展,去接纳与配合城镇化进程。其次,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传统向现代的思想转变。文化建设能够让受众群体们更好地融入于城镇化的社会形态中,促使他们摒弃传统思想观念中的封建余腐,发扬现代化先进文化的优越性,使城镇化的现代性功能与效果能够更好地凸显出来。 3、城镇化进程对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城镇化进程与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众们的文化建设思想,但是这种营销及提升的力量与影响效果是相对有限的,若想让二者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水平,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呈现的一个基本状况是:假如对受众们进行相关的文化思想传播,这种城镇化建设过程能够产生最大化的发展效果及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的平衡度也会处于较好的和谐状态中。否则,效果走向二律背反。 (二)城镇化进程中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中央、省、市不断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力度,但一些地方仍然跟不上形势,存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部分镇街在指导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谈得多而措施少,规定多而落实少,关注结果多而重视过程少,对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缺乏调查研究和具体部署,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委干部没有充分意识到繁荣基层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搞不搞文化建设,对基层社区经济的发展没什么大的影响,进而出现对文化建设精力付出不足、时间安排不够、人员落实不到位、活动安排不积极等现象。 2、政策落实不到位,经费支持不力。目前仍有部分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所需经费基本上都是靠临时有限的筹措,很难列入财政预算,甚至相当部分农村因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至今没有建立起文化广场、图书室、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宣传橱窗等文化设施,或因设施不足、简陋落后、装备低下,农村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集聚功能得不到应有发挥。 3、创新意识不到位,活动特色不强。部分镇街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时,由于对活动内容的确定、活动方式的选择及活动对象的组织等方面没有认真研究,对新形势下群众文化需求缺乏了解,从而不能很好地把握基层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兴奋点,充满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弘扬,或者弃之如敝帚,常常出现主办者累得满头大汗,观看群众不冷不热不叫好的局面。 4、体制建设不到位,建管衔接不畅。在文化名城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东莞基层单位肩负的文化工作日益繁重、艰巨和紧迫。但由于制度缺失,体制不顺畅,目前基层文化管理工作还存在脱节和缺位现象:一是村一级没有相应的文化机构和人员编制,镇街文广中心同村委没有对口设置机构,造成管理矛盾和指挥不畅;二是文化工作都由农村宣传委员兼职,农村宣传委员一人身兼数职,既是主管者,也是具体实施者,往往是被动应付、疲于应付;三是大部分农村没有专职群众文化辅导员,即使有专职群众文化辅导员的社区,也普遍存在待遇偏低、人员不稳定等情况,导致村级群众文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水平提升不快。 三、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丰富和文化设施的相对完善,东莞正以全新的面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打造文化名城的恢弘构想,尤其是《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出台,昭示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空前决心。东莞从经济发展到文化硬件建设的现实条件,都已经表明具备了从"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华丽转身和昂然迈进的实力,东莞打造的"四个名城"的发展目标已经水到渠成,一切工作蓄势待发。 (一)加大群众文化基础性机制保障 根据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东莞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正常发展。一是利用网络等传媒模式加大文化建设。群众文化网络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力量,没有必要的条件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积极拓展阵地,利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提高群众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设置开展群众文化的专项经费。经费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要开展好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镇文化建设,构建多元化群众文化建设投入渠道,从而确保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制度化。 (二)加大群众文化实质性整合对接 文化学者郑永富在其《群众文化学》一书中指出,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自发性"是群众文化的一大特性。文化除了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还具有浓厚的社会属性。再光辉灿烂的文化,群众不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就形同虚设,无法开展。我们在深入村、社区时发现,很多群众文化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效果。一些基层文艺工作者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解就是逢年过节搞活动,吸引观众以达到预期考量数字,然后用来汇报以便交差,而没有深切理解百姓的实际感受。其结果是,群众文化建设与群众实际需求出现了断层现象。因此,寻找基层文化工作的契合点、生长点和创新点,点燃群众文化之火,激起全民参与文化的热情,是群众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硬件软件建设均等得到保障完善、全民参与文化,群众文化才有生命力,文化软实力才能得到真正有效提高。 (三)加大群众文化创新型融合发展 每一座城市都会拥有自身的城市气质,而解读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成为文化建设的前提。东莞是一座拥有超过千万人口,人口构成复杂,社会形态特殊的新兴城市,群众文化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本土居民以洗脚上田的农民为主,新莞人(外来务工者)来自五湖四海,新老东莞人对文化的理解一时难以达成共识。人口文化素养相对低下将直接影响到东莞文化发展的速度,因此坚持文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夯实文化基础,促进文化创新,成为东莞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不只是建造巍峨的场馆、宏大的广场,其更应融入在群众的实际生活里,让群众感受到自己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能够同享城市经济繁荣之后的"文化低保"。 (四)加大群众文化生态型体系构建 文化惠民的内涵意旨,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含精神层面。党的十八大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其实质就是指文化惠民,抓基层文化建设就是抓文化惠民。在具体运作上,一要在文化普及上狠下功夫。当前应重点抓好普及大众阅读、普及广播电视、普及电影、普及都市文化活动的工作。二要在文化提高上见实效。基层文化建设应从区域乃至全国的角度,审视本地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科学系统地挖掘开发,努力培育一批特色的文化品牌。传统文化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态平衡中也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戏和民间文艺曾经是广大农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日益被摧毁的现代,乡村是难得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一块阵地,这里的居民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拥护者。但是随着城镇化来临,传统文化不可避免也逐渐失去农村的市场。所以构建新农村文化生态,保护传统文化十分必要,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在一个地方世代相传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一定要有特定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方案。大力发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和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特色艺术,把文化品牌塑造与旅游产业发展、重大文化交流活动等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文化品牌打造、宣传推广、产业运作的多元化营销体系,让独特的文化资源大放异彩。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对农民的冲击,最大的是文化冲击。城镇化进程要解决文化问题,其实是构建农村新型文化生态问题,是解决农民在城镇化转型中的精神困惑和价值转变。群众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更是没有后续发展动力的城市。因此,群众文化建设必须与城镇化建设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只有将文化建设贯穿到城镇建设统筹规划中,加大群众文化基础性机制保障,加大群众文化实质性整合对接,加大群众文化创新型性融合发展,加大群众文化生态型性体系构建,才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冉孟荣: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J].商,2013年16期。 [2] 吴丽情、郑贤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0期。 [3]郑永富:《群众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