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迷失·前夜》是一本由(日) 西野智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的迷失·前夜》精选点评: ●央妈和财政部的撕逼大戏。东亚文化版的大而不倒。 ●经济学学士学位的我居然不大看得懂,实在是惭愧惭愧!也许是因为懒得花时间去查询里头说的每一个日本专有名词的释义。但总感觉这本书确实应该是面向日本国内金融专家的参考资料汇总,我现在的程度是搞不定的了,要继续努力! ●参见下部的点评 Ps标签中没有经济史也是醉了… ●书中的细节太多,对日本的政府结构并不了解,因此没有形成整体的印象。除了两点:一是官员对宏观的判断普遍发生了滞后和错判,低估了困难的程度;二是在决定实施什么政策时发生了很大的争执,似乎各自都有道理。 ●完全是被书皮和前期宣传吸引才看的,作为一本经济类书籍作者和译者都很用力,也可能是太用力了所以身为一个读者,我也不太肯定他们究竟想要说的是什么。 通篇读完的感受是:开始就用大量的专业名词,蒙蔽了大部分对于经济不甚了解的读者双眼,迫使混沌中的读者不得不叹服历史过程中经济的相似性与其现阶段国内经济的可比性。 对于一个日本经济门外汉来说,书中最起码也应该把住专款项与中国的公积金的区别;日本银行与中国的银行差别;日本信用合作社对应我国的相关部门组织,做一个详细或者扼要的对比说明都没有,而是一味的只是为翻译而翻译,这就是不得不令如我一样的读者有点愤慨。 作者一味的强调"公共资金"这个概念,译者却从未说明其的来源究竟是什么?是否对应着我国的养老金这类项目或者别的什么?银行帐外资金的盈亏如何实现对于住专以及 ●不问态度,只述事实。危机到来之后,政府机构的斗争与处理,观察日本二十年衰退之新视角。 ●大概交代了日本泡沫经济结束后金融系统内不良债权处理的一些内部细节,结合错综复杂的政治交涉,缺乏整体的背景铺垫还是有些吃力,比如日本国内的政治架构,金融系统的运转方式等 ●选题不错,不知是作者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文笔甚是艰涩 ●贼烂,避雷 ●前面好拖沓,结局好简单 《日本的迷失·前夜》读后感(一):从日本看中国 金融小白,从开始看到时候有的不太容易到后面基本看懂,过度时间不是很长。看完本书后最大的感触是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尤其是在处理危机的时候,怎么集中力量并且在关键做出关键的动作尤为重要。此外,地产泡沫破裂后真的很可怕,房地产时间的繁荣背后的风险在看完本书后让人"毛骨悚然"。再次,任何危机导致的后果最直接的受害人是"people",每个人还是要有"危机"的意识,人生苦短,希望以后大环境好,日子好过。 《日本的迷失·前夜》读后感(二):实在太无聊了,写个书评 这个书其实就是把日本经济衰败这件事情拼命抠,想抠出来一点蛛丝马迹,来论证是一群大傻X一起墨菲定律了日本经济。别相信广场协议,别相信历史学家,经济就是一群bb被bb出来的。 这点上面,我是不赞同的。 日本の迷失,和寺村等一干人等没有什么大的关联。历史全然是由那一时刻众人之意愿加权平均后所得的。只是权重会有些不同,有些人影响力大些,比方说希特元首,但其实他的法力加持也是最后落到每个人的意愿。所以其实计算过程也不需要加过大的权重。把历史负担全然放到个人的头上,或是认为个人可以改变历史,我觉得这种态度倒是蛮符合日本子的一脉相承。 论内容,没有什么干货,我笔记只记了一百个字吧,因为实在没什么好记的。就晓得了可以延期兑付来拖一拖挤兑,还是21天,就是全金融机构开支票,然后做现金流预测。甚是有意思,想想企业现金流不行的时候,也是天天收计划,然后不付钱。其实这也不用它教。 最搞笑的在于这是一个基金翻译的,还是一个看似很牛的公募基金,实在不明白,公募基金编书搞PR,这是良民呢,还是亮名,婊子身份,请君上床。 翻译出版这种质量的书,不会让任何基金看上去更上档次,或让任何基金看上去更像是国家队,或是看上去更像是为中央财经政策经常号脉出馊主意的样貌。 这样的书只会让基金自己坍台。 送给中国基金从业者和性服务行业从业者一句话: 真水无香,活好自然有客来 《日本的迷失·前夜》读后感(三):3星|《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金融专业参考书,不适合外行阅读 全书详细叙述1992-1995年之间日本政府高官与金融业高官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细到有许多对话。 读了一部分,感觉太专业了,算是金融业的参考书,提到许多日本的金融业的概念与事实,跟国内的概念差别比较大。 作者也没给出信息来源,不知道对话级的细节是有出处的,还是作者脑补出来的。 作者的专业性我不清楚,留待专业人员考证。 总体评价3星,有一些参考价值。 全书共5章,第一章主要内容是1992年日本政府犹豫是不是要对已经陷入困境的银行实施救助,实际上这是在救助广大储户,但是民众一定会不理解为什么要救助拿着高薪的银行业,另外日本政府与金融业断定低迷的地价会涨上去。 第3章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某个刚从欧洲回到日本的大银行行长略带自嘲地说道:"多亏如此(经济泡沫破灭),很快就见上了各国的中央银行总裁。"此前,该行长再怎么向各国中央银行的首脑提出会面请求,出面接待的顶多是理事。P5 2:传给寺村的银行行政课题大致有两个:一个是泡沫经济崩溃的事后处理;一个是金融自由化大收尾。P6 3:宫泽识破了日本经济中不断发生的异变。"平成元年(1989年)虽然货币供应量比前一年增加10%,但同期贷款增加率几乎为零。有人解释称,这不是因为企业没有资金需求,事实却是银行由于不良债权问题,贷款能力极弱,这在股票市场上也有体现。这便是这次经济萧条的现象在以前从未发生过的重要原因所在。" P23 4:"就我们来说,依旧认为这一时期,在土地上进行一些处理,便能够应对,并且银行还很强大。这些银行职员拿着高薪,却还要向他们注人公共资金,难以想象这样的做法在政治上可行。" P26 5:回顾历史,在昭和金融恐慌之后,民间出资成立了昭和银行,作为破产金融机构的接管银行。模仿这一先例,日本央行给新银行命名为"平成银行"。P95 6:日本央行负责人回想道:"我们自己也有半信半疑的地方。地价总有一天会上涨的,银行局的这一想法更加符合常识。" P97 《日本的迷失·前夜》读后感(四):1992-1995年的日本经济政策应对 这是兴全基金管理公司引进的,日本记者西野智彦致力于站在‘当政者’的视角,以近乎纪录片式的表达方式,谈论的是导致1992-1995年的经济迷失前的政策选择 ,展现当时日本政府官员、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决策和博弈,媒体的报道、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政治人物的应对和互动。 1992年大藏省理财局局长寺村信行在6月23日接到上任银行局的通知,而上任就面临两个课题:泡沫经济崩溃的事后处理;金融自由化大收尾。但是银行监管的目的,不是巧妙地处理金融恐慌,而是防范金融恐慌于未然。 首先处理的是神户的兵库银行(第二大地方银行),大藏省和日本央行不停地合作与冲突。但同时需要住专公司的债务问题(不良债权占37%)。因为事先估算不足,而让寺村认为金融机构在它的能力范围内,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处理(却被后来批判为‘宏大的拖延’)。 8月28日首相大臣宫泽喜一决定了经济史上最大(107000亿日元)的综合经济对策,此后还诞生了后来被批判成股价托盘的采用邮政储蓄、简保资金的新股票运用架构。政府经过讨论后,兵库银行被救助(但没设想将兵库银行的经营破产纳入考虑范围)。 而在住专问题上,主要银行逃避责任,日本央行提议破产但被驳回,寺村经过交涉,三和银行和农林系统金融机构同意利率减免方案,签署备忘录。仙台的釜石信用金库不答应合并,最终还是日本央行派人员,在不造成混乱的情况下,将岩手的釜石信用金库引至破产。 1993年春,原银行局局长吉田正辉被内定为兵库银行新社长。但兵库银行问题远比想象中的更严重,原因是大藏省和日本央行评估资产的方法不同。银行局和央行经过商议,认为自主重组不可能,需要外援,结果设立两套方案,但最后却被束之高阁。政治上,细川内阁倒台,羽田内阁取而代之。 1994年7月新上任的银行局局长西村吉正发现除了上面两家,很多信用合作社正面临经营困难。尽管西村吉正跟新上任的大藏省武村正义报告信用社的问题,但监督机构东京都直到最后关头还在左右为难(只是观望)。12月初,经过多个机构协商,两家信用合作社(兵库银行和住专公司)最终被接管。12月中旬,在野党攻击执政党对信用社的做法。 地震让兵库银行事务中心的主机瘫痪导致银行和分支行,以及其他银行之间的资金结算功能也瘫痪。因为其他事务的考虑(选举),大藏省对兵库银行处理情况一再拖延。同时,迫于国际形势,日元开始升值。 1995年6月,西村打算处理住专问题,认为用3年处理不良债权,再有2年作为缓冲期。金融体系能够得以重整。7月31日宇宙信用合作社发布停业命令。8月30日木津信用合作社、兵库银行破产的消息不胫而走。同时,大和银行的纽约支行被发现1000亿日元的损失,虽然日本当局采取合并措施让银行残存下来,但有隐瞒的嫌疑(最终发展成日美摩擦)。 12月西村和农林省讨论后,最后决定引入公共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