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改革与社会发展新动向探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开放形成新格局,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过程中我国农村正步入"新乡土时代",它具有物质口袋和精神口袋丰富性,致富与脱贫能力自主性,服务与治理有效性,发展与生态协调性的特征,它对于消弭二元文明对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致力农业、农民、农村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全面高质量发展,有着创新性、探索性意义。
  【关键词】新乡土时代;乡村振兴;农村改革;社会转型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开放形成新格局,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要全面升级、农村要全面进步、农民要全面发展,城乡融合加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村正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 "乡土性"逐步消解,农业、农民、农村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全面高质量发展,我国农村正步入新"乡土时代"。
  一、我国农村社会的改革与转型
  (一)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乡土性"
  中国的农村社会是滋生出中国传统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从根本上说,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随太阳的出没,地球的自转,自然安排生产劳动。晴天多出工,雨天就可以少出工或不出工,只要不违农时,按季节春耕秋收,逢上风调雨顺就有好收成。年复一年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松懈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安身立命,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1]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用费孝通先生的话理解就是: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2]乡土社会强调的是"礼治",这里说的"礼治"并不是指靠一个外在权力机制来制定推行、强迫实施的统治秩序,而是从传统教化中养成了个人自发、自觉的敬畏之感。[3]
  中国传统农村对土地具有依附性,农业收入为主,副业收入为补充的生计模式决定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土地束缚了农民自由迁徙以及脱离土地加入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土"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乡"的稳定性。传统村落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亲密的交往关系,人情互助非常发达,是一个道义共同体。血缘与地缘的合一的特点,农村宗族礼法制度是老百姓的日用伦常,构成乡土社会中的交往规则和治理规则。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制度机制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动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农民是改革的排头兵,也是改革的主力军。农村家庭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实施打开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计划经济体制外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倒逼了城市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以及整个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变,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制度深深扎根在中国农村大地,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法律和制度下乡、文字下乡、农村社会民主进步,促使中国农村社会的人情、日常交往、社会治理以及孝悌观念、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等均发生了断裂和变革。正如有的学者认为 21世纪之交前后,中国农村几乎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巨变。一是2006年国家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发生变化; 二是在革命运动和市场经济双重冲击下,构成农村秩序的社会基础结构比如宗族传统和农民家庭快速解体,农村基础结构发生变化; 三是一直构成农民意义世界和人生价值基础的传宗接代观念开始瓦解,个人独立自主性提高,消费和享乐主义兴起,导致农民价值发生变化,包括本体性價值、社会性价值和基础性价值。[4]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步入"新乡土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焕发新面貌,正步入"新乡土时代"。所谓"新乡土时代"是指通过整合乡村物质空间,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持续强化环境改善,从而促进产业发展,乡土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修复,社会治理水平提高,形成农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善治有序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质口袋和精神口袋丰富性。人们不仅要富"口袋",讲求物质富足,经济钱包的口袋富起来,还要富"脑袋",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家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村民大舞台、文化活动室等应有尽有。
  二是致富与脱贫能力自主性。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积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追求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创业就业的人越来越多、游手好闲的人越来越少,网上销售、淘宝京东一应俱全,乡村不再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
  三是服务与治理有效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融合发展,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农村文化市场活跃繁荣,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新局面,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四是发展与生态协调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完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多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机衔接。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显成效,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二、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径
  (一)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对于怎样改造乡土社会,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通过具体的社会调查,提出发展农村手工业的设想,使农民不进城,就在当地实现致富之路,由此逐步向工业化过渡。[5]正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和首要任务。发展产业,把产业布局在农村,才能把人留在乡村,避免乡村空心化,实现乡村振兴。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二)返乡创业,吸引能人"凤还巢"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正逐步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传统的"乡土中国"正在逐渐变成"离土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成长为"生于农村,成就于城市"和"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的农村精英人士,他们在事业成功后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和乡村事业,致力于改变家乡面貌、回馈社会而带领村民重建家乡,为农村脱贫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力量。在外致富能人回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并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他们回乡创业,把资金和发达地区的市场观念、技术、管理带入家乡,不但直接实现在家门前创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吸纳了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十分注重开发利用乡村能人,引导他们报效乡亲、回乡创业、建设家乡。
  (三)汇聚人才,引导智识力量长期扎根农村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乡村全面振兴缺人力的问题日显普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人才,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特别是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长期扎根农村,因为大学生文化水平高、道德素质好,能够为农村基层带去知识和文明,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要破解"农村基层的薪资待遇、环境条件都比不上大城市,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宁愿留在城市打零工,都不愿到‘三农一线去工作"的困境,要加大扶持力度,为大学生提供各项创业政策支持,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水平、创业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鼓励大学生互帮互学、组团创业,实现创业合力的最大化,带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
  (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
  当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打破传统土地的"围囿",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积极创新城乡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优质要素向农村流动。放宽落户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加快特色镇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规划,优化教育布局,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城乡统一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发展。
  三、结语
  "新乡土时代"正从理念走向现实,这里既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物流配送、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店"保障提高农民收入、强大农业经济引领农民共同富裕;这里有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特色田园乡村带动乡村旅游,农村环境大大改善,为农民创造更加宜居的條件;这里既有精神富足,也有善治有序,传承乡土文脉,供给农村文化产品,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新乡土时代"必将对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5]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J].河北学刊.2006.1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刘博.费孝通《乡土中国》内蕴及价值的再探讨.辽东学院学报.2007.12.
  [4]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PP66-73.
网站目录投稿: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