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创新


  【摘要】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特质,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我们党的文化根脉,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最好的营养剂。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如何用好主渠道、筑好主阵地、唱好主旋律,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促进红色文化育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创新
  如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提出和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些新思想新论断,精辟阐述了新时代条件下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战略意义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
  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特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和我们党的文化根脉,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同时强调:"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赣南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中央苏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延续与壮大,而我们党在此铸就的苏区精神则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长期以来,赣南师范大学秉承"立足红土地办学、以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的办学传统,坚持用好主渠道、筑好主阵地、唱好主旋律,系统化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形成了"三建三创三树"的品牌特色。
  一、用好主渠道:着力建"红色智库+红色课堂+红色班级"
  坚持把红色文化育人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和教学科研全过程,出台了《关于把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红色资源进校园"十个一"工作方案》等制度措施,建构了"红色智库+红色课堂+紅色班级"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
  一是建"红色智库"。学校依托组建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实践。学校在国内党史理论界率先提出了"中共革命精神史"的学科概念,该论文成果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列入封面要目。创办了全国高校首个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学术刊物《红色文化学刊》。相继获批国家科技部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5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在C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不仅取得了具有原创性和国内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为学校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是建"红色课堂"。组织编写了《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红色教材和《苏区精神研究》等专著,把红色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课教学计划,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常态开设"明湖讲坛"和"苏区研究论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作红色文化专题讲座。学校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形成了以苏区精神培养扎根基层优秀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学校开设的《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以苏区精神育人的特色项目先后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全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成果一等奖。
  三是建"红色学院"。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红色文化育人体制机制建设,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协同培养红色传人的"红色学院",通过统筹开展理论知识专题教育、革命精神励志教育、红色实践体验教育、志愿服务责任教育等教育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信念坚定、作风扎实、专业过硬、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等精神特质的赣师
  "红色传人"。同时坚持以原中央苏区地名和革命英烈的名字命名,从大一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全程化开展"红色班级"创建活动,学生毕业后依照届次接力传承下去,以此促进班风学风的有形化建设。学校现建有"瑞金班""兴国班""于都班""赞贤班""公略班"等10余个红色班级。有2个"红色班级"团支部先后获评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和"活力团支部";《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我校命名和创建"红色班级"的做法作了专题报道。
  二、筑好主阵地:着力创"红色展馆+红色社团+红色基地"
  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实践育人载体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虚功实做"的有效途径,开创了"红色展馆+红色社团+红色基地"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
  一是创"红色展馆"。学校创办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以某个时期革命斗争历史为主题的"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以及"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育人探索与实践展馆"两个"红色展馆",获批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首批会员单位,并被确定为"江西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接待校内外参观人员10余万人次,为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红色励志教育课堂,充分发挥了资政育人的"名片"和"窗口"作用。
  二是创"红色社团"。成立了大学生思源协会、苏区精神宣讲团、映山红合唱团、大学生明湖廉洁学社等"红"字号学生社团,坚持以重大党史事件纪念日和节假日为契机,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沙龙、红色影片展播、红色动漫制作、"我们的长征"红色定向越野赛、红色文化行为艺术展演、红歌赛等一系列红色主题活动,构建了"读"红色经典、"看"红色影视、"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访"红色故地、"做"红色传人的六位一体文化育人活动体系。学校应邀在全国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大学生思源协会获评"全省高校优秀社团",学校代表队获全省大学生党员"两学一做"电视竞答赛第二名。
  三是创"红色基地"。以共和国摇篮瑞金、苏区模范县兴国、长征出发地于都等原中央苏区核心區域和红色摇篮井冈山为依托,与原中央苏区所在县(市、区)共建了10余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尤其注重发挥学校的专业和人才优势,把传承红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教育扶贫等工作,成立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与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并完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多个重大项目,如学校作为策划设计单位,与万安县共同打造的田北农民画村被誉为"中国农民画之乡"。着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双百工程",每年重点培养百名大学生骨干和百名学生党员骨干,采取"辅导报告+分组研学+调研考察+实践体验"的方式,深入"红色基地"感悟红色文化。学校多次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优秀实践团队""全国大学生百优理论文章"等荣誉。
  三、唱好主旋律:着力树"红色网媒+红色精品+红色典型"
  坚持把红色文化育人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和网络新媒体"第二课堂",让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砥砺中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当好红色传人,塑造了"红色网媒+红色精品+红色典型"三位一体的育人新形象。
  一是树"红色网媒"。积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大势,推动红色文化育人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新技术有机融合,在全国高校较早创办了新媒体发展中心和《红色记忆》等红色刊物,组建了网络宣传员、网络评论员等专业化队伍,从学校开设《红井水》红色主题网站和"青春赣师""红土赣师"等红色微信微博,到各党支部(团支部)层面建立党员学习微信群等上百个新媒体平台,常态发布和推送时政要闻、经典著作、理论文章、学习心得等"学习菜单",使红色文化像"天然氧吧"一样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极大增强了红色文化育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是树"红色精品"。组织师生创作了《红四军转战到赣南》《苏区干部好作风》《长征从这里出发》《血沃红土》《十送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等一大批红色精品剧目,其中不少作品荣获全国一等奖,近五年师生创作或表演的红色项目在省级以上竞赛获奖达2000余人次。连续七年应邀参演"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参编的赣南采茶戏《快乐标兵》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校研究生主演的原创民族歌剧《回家》荣膺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填补了江西省男演员未获该奖的空白。学校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获批为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三是树"红色典型"。注重发掘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通过校园红色景点建设、道路场馆命名、开设红色文化专栏、加大窗口展示和主题宣传、举办红色书画摄影展览和英雄报告会等方式,大力宣传红色英模的感人事迹,使青年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尺。涌现出一批如"扎根红土地、丹心育人才"的全国优秀教师和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龚全珍式向上向善好青年"、在涌泉敬老院坚持20余年如一日尊老敬老的"化工学子"以及"不爱都市爱山村"的优秀特岗教师、第十届中国优秀志愿者个人奖获得者等在内的优秀代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教育"、从课堂到实践"全方位开展"、从教师到学生"全员化参与",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打上"信念坚定、作风扎实、专业过硬、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精神烙印、扎根基层就业创业的优秀师资和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校"党建+红色文化育人"的经验做法,先后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等进行推介交流。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以红色文化育人,贵在行动自觉,重在落地生根,难在持久深入,要有长效机制。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事业发展必将永无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育人初心,坚持久久为功,努力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红色文化育人成果,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网站目录投稿:曼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