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吉安市青原区体育教育局长主编教材收费一事引发多方关注。吉安市青原区教体局对此公开回应称,为尽快将书发放到学生手中,采取自愿购买的形式向学生及家长推荐此书,但由于个别教师工作不细致,导致个别家长产生误会。将全额退还已收取的学生费用,免费将此书发放给学生。 当前,我国实施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特征。按照相关规定要求,除了向学生收取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教科书与教辅资料所需费用之外,一律不准向学生收取其他费用。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将享受同样的"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贴生活费"的政策,义务教育向学生收费即将成为历史。 教育局长主编的《悦读故乡》不属于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教科书,亦非教材目录之列。学校要求学生购买,且收取16元的费用,显然属于教育行业的乱收费,实质上,这与教师向学生推销教辅,并无不同。只不过打着校本教材的名义,又有教育局长的行政权力作支撑,规避了乱收费的风险罢了。如若不是网络广泛传播,社会舆论的压力,恐怕这起乱收费事件,将会堂而皇之的存在,更引起不了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警醒。 经过媒体的监督,学校全额退还已收取学生的费用,免费将书发放给学生。这样的结局或许令家校双方都为之满意,但是,对事件的反思却绝不能仅限于此。试问,如若教育局长不是此书的主编,事件能够妥善处置吗?免费将书发放给学生,编写印刷书籍花费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是否会占用不菲的教育公用经费,而这样的教材到底是否适用于学生,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凡此种种,恐怕都要打上一连串的问号。 对于这起事件,校本教材泛滥较之乱收费更值得关注。当下,中小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可谓如火如荼,诗文选读、礼仪教育读本、安全教育读本、地方地理读本、地方文化读本,等等,学校编写校本教材的热情高涨,成果丰富。当然,客观地分析,校本教材是实施校本课程的载体,也是学校办学特色与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然而,校本课程并不一定非得编写校本教材,编写了校本教材,也并不一定证明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得十分到位。 不容否认的是,一些中小学校,热衷于校本教材的编写,却疏于校本课程的管理,往往是校本教材编写完成了,学生人手一册了,校本课程也便就此结束了。课程仅仅停留在教材编写的环节,如何将课程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学生,入脑,入心,学校管理者却并不是那么关注。 至此,我们更应当追问的一个问题是,某些校本教材是否拥有编写的必要呢?诸如,写字教材、礼仪教材、安全教育读本等,教育市场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教材,这些成熟的教材集全国或区域教育的专家编写而成,学校以一校之力,编写教材的质量,如何与之匹敌?再者,学校教育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同学科的教学时间都有一个定数,在完成国家课程之外,实施校本课程的时间有限,如何挤出时间实施教学呢?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树立课程意识,将校本课程整合到国家课程之中,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完成课程的二次开发,而不是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课程割裂开来,另辟山头,额外增加学生的经济成本与学习负担。 事实上,一些学校之所以费尽心思,全力以赴地编写校本教材,开发地方课程,其根本导向并不在于学生,并不是为了教育服务,而是为了证明自身的教育成果。校本教材看得见、摸得着,在管理者看来,这是学校教育与科研水平的体现,是教育改革的显性材料,因而,不惜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去完成,至于到底是否实用,是否适用,是否有用,就无人问津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却不能等同于课程,真正的课程在于教育的实施者,在于学校真实的教育现场,劣质、低效,甚至无效的校本教材不要也罢,这才是更值得反思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