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岁小孩的作文,开头就有"在我的一生当中"等字眼,对此,成都双林小学的孟老师可是深有体会,而每次遇到这样的开场白,孟老师总忍不住感慨一句,"孩子,你的人生才刚开始,哪来那么多经历和感悟?"。(5月21日成都商报) 小学生作文过于"早熟",一篇文章稍不留神,就拔高到人生况味,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作"套路",不禁让人担忧。 从本质上来说,作文是一种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校园学生才开始学习写作时练笔的文章,因此,作文又称为习作。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季羡林大师也说过,"写文章必须说真话"。 《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着重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也就是说,小学生作文,当以表达"真实心声"为本,而当下小学生作文里出现老成词句,则多与作文教学的形式和评价机制有关。 不可否认,学写作文始于模仿,成于创新。而教辅市场上的各种优秀作文、比赛获奖作文、还有中高考的高分、满分作文泛滥。这些"标准范文"为中小学生所青睐,人手一册甚至多册,熟读成诵,自己作文时,不假思索,便可信手拈来。 更有不少教师将中高考的满分作文奉为圭臬,以此标准要求学生,所谓的写作教学变成了对满分作文的的解构、重组,致使学生对"满分作文"的模仿成为一种"通病", ,致使学生作文模仿有余,创新不足。 同时,小学生作文呈现出个人年龄与认知情感上的分裂,还与教师评判标准的刻意拔高相关。 老师们对作文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几个方面,比如文章的遣词造句、论证的顺序逻辑,思想的立意高低等,可低年级学生年龄太小,逻辑体系、思想认知等方面尚不够完善,不知"逻辑""思想"为何物的他们,面对老师对某些"标准范文"的津津乐道,难免会"投师所好",生搬硬套地强"赋新词"。 小学生作文沉迷于套路无法自拔,还与中高考的阅卷评分标准不无关系。 中高考学生作文的考试形式,有开放性的命题,也有半封闭命题的材料解读。而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各出机杼地自命题作文,因其灵活性和发散性,更成为近年来中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这些作文命题的初衷,本来是让学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根据个人理解,独抒性灵,书写自我感受。但在实际阅卷时,受"阅卷标准"所限,阅卷教师只能把一篇好好的作文肢解成"立意、长短、用词、引用、论证、字迹"等得分点,对应指标,采点给分。如此情况下,为了考试能得个高分,学生作文便不会再去"言"所谓的"心声",而只能是对着"得分点"拼凑"愁文"了。 作文能力的高下,是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反映。文章写得讨巧,但却丧失了最起码的真情实感,这就与文章写作的目的南辕北辙,也与《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背道而驰。 如何让小学生作文走出"为赋新词强说愁"尴尬的境地?首先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将"作文为应试"的陈旧观念抛进垃圾筐,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按《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次是改革中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不再以呆板的"思想立意""结构逻辑"等机械指标肢解学生作文,代之以作文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为最高标准,让学生观察生活,让他们我笔写我心,写出有温度的真作文。如是,才能回归作文写作的本来要义,既能使学生作文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得高分,也能让他们的思维品质在创新性的文本实战中得到锤炼,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