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新兴金融机构抛弃的校园贷市场,却重新获得传统银行的青睐。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中行和建行近期几乎同时推出校园贷新产品。(5月20日北京青年报) 此次由建设银行推出的"金蜜蜂校园快贷"和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E贷·校园贷"产品,具有无抵押、低利率、高信用的特点。"国字牌"金融信贷强势进入校园,是对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的"银行为大学生金融服务开正门"要求的践行。校园贷"开正门",释放国有银行对大学生提供金融保护的社会担当,将起到良币驱逐劣币效应,从根本上解决裸贷、高利贷和暴力催贷等乱象丛生的非法校园贷问题。 但是,无抵押、低利率、高信用的设计,都是从供给侧着力,虽有释放红利的善意,也难逃抢占校园消费市场的商业目的的嫌疑。忽视需求侧的借贷授权和风险防范,只能说明这个"正门"开得并不纯正。如果针对学生的校园贷依然抛弃不下刺激大学生消费的目的,那这样的校园贷必将暗流涌动,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校园贷为大学生消费开方便之门,可能导致盲目消费、恶意攀比之风。如果不能对此形成有效控制,并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健康消费,那么校园贷也将制造新的"罪过"。大学生是一些没有财产占有权和处置权的消费者,这决定着他们的消费权力只能由监护人授予,他们的消费,只能由其监护人提供。即便是贷款消费,最后还得由其监护人还贷。从此种意义上讲,大学生是没有贷款资格的。认为大学生"我的消费我做主"那就大错特错了。向大学生放贷本身就存在动机问题,更不符合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校园贷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只能体现在对特定人群的金融行为上。家庭贫困学生确因学习、生活需要,在征得监护人授权前提下,银行才能提供贷款服务。将贷款提供给非困难学生,这不是在鼓励大学生吸父母的血吗?这不是撺掇大学生践踏家庭道德伦理吗?成何体统?因此,校园贷只能以"助学贷""帮困贷"的形式进驻校园,只能解决困难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需,绝对不能面向全体,更不能成为大学生的"自由贷"。 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但绝对不是一个值得一抢的"消费蛋糕"。低利率的校园贷不能是供给侧的引诱,而应该是需求侧的帮扶。校园贷如果在高校生意红火,只能说明校园贷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什么时候校园贷在高校归于沉寂,趋于理性,那才是校园贷真正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