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多佩玉 春秋玉器较夏商西周玉器,在造型、装饰以及玉器的社会属性方面,有显著的不同。要认识春秋玉器的特点,有必要先回顾一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西周的最后一个王叫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了。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首都从镐京迁移洛邑(今河南洛阳)。因洛邑在镐京的东方,因此,东迁以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史学界又将东周分春秋与战国两个历史阶段。 春秋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计294年,因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大致相当于这段时期的历史,后人称这一时期为春秋。 由于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当时九州大地诸侯林立,至春秋时期,一些小国逐渐被政治势力大、经济实力强的大国征服或吞并,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主要地区,被一些实力强的诸侯大国占领。齐鲁在今山东,晋在今山西,郑在今河南中部,宋在今河南东部,秦在今陕西,楚在今湖北,吴在今江苏,越在今浙江。 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古时通称君子,对玉十分地爱好,有的十分痴迷,他们是当时社会的精英。《国语·鲁语上》记载曹刿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可见,君子是指当时统治阶级、上流社会,相当于现在的金领、白领;小人是指从事体力、技能劳动的人,属中下层社会,相当于当下的灰领与蓝领。春秋中期以后,君子逐渐泛指有道德修养的人。《礼·曲礼》载:"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从考古发现可知,两周时期的玉器多为君子贵族佩戴,因这些君子不仅有地位,有修养,当时的制度规定他们需要佩服玉器,同时,他们还有雄厚的财力可以享用玉器,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春秋玉器的一些重要特点。 特点之一,春秋时期诸侯国玉器工艺十分发达。 从目前考古发现得知,秦、晋、齐、楚、吴、越等国,均有精美的玉器工艺,分布广,数量多,显示出各诸侯国玉器文化的独特风采。东南霸主吴国,长期以来一直以铸剑工艺闻名,其实吴国的玉器亦很发达。1986年发掘的苏州吴县严山墓,1995年发掘的苏州真山墓,都是春秋晚期吴国王室墓,墓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玉器。吴国严山大墓因村民炸山采石而发现,事后收集到玉器204件,大多数为小件装饰玉,除璧、璜、块部分传统礼玉,以及条形几何状饰玉外,还有大量造型生动的动物形玉器,有夔龙、凤鸟、虎、鹦鹉等。吴国真山大墓虽严重被盗,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其中一对虎形玉器,更是生动传神,反映出早期良渚文化崇虎现象在江南地区的延续。大量玉片的出土,更重写了玉衣使用的历史,因从真山大墓中出土的玉片看,明显是穿缀用的玉柙,已具备后世玉衣的雏型。 特点之二,春秋时期佩戴礼仪玉特别盛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代以前玉器用于祭祀的很多。周代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故礼仪玉不少。西周礼仪玉的表现主要在佩挂使用方面,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玉璜,加上其他形式玉器组成的"君子佩"。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玉器数量惊人,用玉制度僭越现象严重。各路诸侯竞相用全玉佩戴,导致了佩戴礼仪玉的兴盛,这不仅从出土玉器上得到印证,也从文献上得到反映。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记载了许多其时诸侯国佩戴礼仪玉的情形。《秦风·终南》载:"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君子身穿彩衣绣裳,身佩将将美玉,终南山的姑娘对其表示了热烈的爱慕。这说明当时有文化修养的君子都佩玉。当时还用玉作礼品送人。《秦风·终南》:"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是说舅舅要远行了,用什么东西送给他作纪念,美玉琼瑶最能表达我的心。春秋时期未成年儿童亦有佩玉习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觽能用来解结,古有射箭则佩韘。佩觽韘,表示童子已长大成人,犹如一些民族的成年礼。 特点之三,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玉器种类,主要是尚武玉器的较多出现。春秋时期百国争雄,战事不断,玉器不仅用于社交礼仪场合,也用于热血疆场。其时新出现的尚武玉器有玉剑饰、玉匕首、玉戚、玉戈、玉鞣等。 特点之四,春秋时期"君子比德于玉",给玉赋予儒家道德含义。从儒家道德角度对玉进行系统解释,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起了拓荒者的作用。《周礼》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与其关于玉之道德观念的阐述很能说明问题。 玉在古代之所以被珍重,并不仅仅是玉比珉少的缘故,而是玉(主要指和田玉)能体现儒家君子的道德品行,玉成了道德、修养的标志。瑜不掩瑕,瑕不掩瑜。"故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 综上所述,春秋玉器继承的是西周玉器制度、西周玉器风格,改变的也是西周用玉制度、西周琢玉风格。继承部分,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影响力,也说明中国玉文化前浪后涛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改变部分,既反映了西周分封制摇摇欲坠这一历史事实,也反映出各诸侯强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高超的琢玉水平。正是这些改变部分,才形成了真正的春秋玉器风格。 风格多變化 春秋早期玉器接近西周风格,而中晚期则形成了春秋玉器自己的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玉材、造型、装饰三个方面。 春秋玉器材料呈多样化趋势。由于周代规定用玉的等级,对春秋玉器有一定的影响,有时级别较低或不富裕的人,不用全玉而用玉石杂饰佩戴。1957年发掘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属春秋早期虢国中小型墓,出土的玉串饰,用玉、美石、鸡血色石间隔混合穿佩。但精美的上等佩玉,绝大多数为和田玉。晋国、吴国、秦国、楚国出土的玉器,许多玉器是王、公诸侯级别佩戴使用的玉器,故不少玉器用和田玉琢制,因为只有和田玉,才能体现君子的温情、君子的风度、儒家的道德观念。春秋时期玉器多样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玉材用途不同所致。和田玉多作礼仪玉或礼仪饰玉,玛瑙、水晶、绿松石等玉石材料用作一般饰玉。 春秋玉器种类较西周玉器有增有减,减少的是《周礼》规定的礼玉,增加的是玉组佩中的觽、条形饰、管、珠等饰玉。 《周礼》规定祭祀天地用四方,使用玉琮、璧、圭、璋、琥、璜"六器",而分别上下贵贱等级则用圭、璧"六瑞"。至春秋时期,"六器"、"六瑞"中的几何形玉器仅多见璧、璜,而"六器"之一的玉琥,不仅出现于邻近中原的楚国,也出现于偏居江南的吴国、西北的秦国、华北的晋国等,这可能与当时诸侯国间频繁的战争、交流有关。据笔者研究,春秋时期玉琥的用途,可能不再是祭礼西方的玉器,而是发兵用的"玉符",功用与铜虎符相似或相同。 春秋时期的玉璧,有大璧与小璧两种形式,大璧既不同于良渚文化的素面玉璧,又不同于战国时期的大型出廓玉璧,具有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地区特色;小璧是一种小型系璧,直径在10厘米以内,大多数玉璧边出细廓,两面饰纹。这种小型系璧不是祭天之器,而是佩戴用器。 最能反映春秋时期琢玉水平的应是玉璜、玉觽。其时璜、觽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别具一格。双龙首玉璜的出现,是春秋玉器对称构图的绝妙例证。春秋中晚期玉璜佩挂时不像早期玉璜两端向上,而是两端向下,这与当时认为璜由虹演变而来、龙首饮虹能致雨有关。玉觽更是花样众多,有动物、人物、角状觽多种。璧、璜、觽是春秋时期玉组佩的重要构件。 春秋玉器造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条形玉饰、管、珠饰玉的大量出现。条状玉饰一边多出棱牙,有的还琢磨成鱼形状,中间透穿细孔,雕刻特别精细。从出土位置看,条状玉饰也是玉组佩的重要构件之一。 春秋玉器的雕琢技艺可用"精细"两字来形容。无论是透穿细小的直孔,还是边角的修磨,或是器表装饰花纹的加工,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春秋玉器花纹多见云纹、蟠螭纹、谷纹、涡纹、乳丁纹等,不见方格蒲纹。这些花纹都呈图案化排列,布满玉器表面。除此之外,还有少量蚕纹、鸟纹、虎纹、龙纹等,所占比例不高。 商周玉器装饰主要靠线条的变化,用线条来描绘图案。春秋玉器装饰已将线条压在花纹底部,线条仅起花纹图案的间隔作用,表现主题花纹的是浅浮雕装饰技艺。可以这样说,线面的和谐,浮突花纹的千变万化,是春秋玉器装饰的主要特点。为避免单调感,春秋玉器的浮突画面常用隱形分区来表现,如玉璧从里到外或从左到右分若干区,玉璜分成左中右三区。蟠列纹中间隔细鳞状、羽状或细密阴线纹,也是春秋玉器装饰手法之一。春秋玉器大部分出细廓,将画面圈在细廓内,更具装饰味和规范化。战国时期的镂空、透雕装饰技法,在春秋时期几乎见不到,偶然所见,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形态需要,两者的设计理念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