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妙手施针伤寒论的证无缝对接针灸


  小 编 导 读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学习中医的人都没法绕开《伤寒论》。我们知道,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制了许多方子,用于临床,效果甚佳。时至今日,《伤寒论》的经方依然备受医家推崇,不少人都在学习、研究经方。那么,除了方药之外,《伤寒论》中提到的病证,能否用针灸来治疗?答案是肯定的,针灸名家单玉堂先生针对书中的病证提出了相应的针灸疗法。《伤寒论》的第85~89条论述了一些不可发汗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样的患者应该如何用针灸治疗吧。
  【原文】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5)
  浅析:此言阴虚咽燥者禁汗。咽喉为三阴并行之处,尤以少阴经脉为重要,《素问·热论》篇说:"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于此可见,咽喉干燥,形似津虚有热,但往往实属少阴精血不足以上滋的反映。若发其汗,必致精血枯涩而内热燔炽,易生坏证。
  治则:养阴,清热,润咽。
  配穴:少商、商阳、列缺、照海。
  释义:少商为肺经井穴,商阳为大肠经井穴,用三棱针点刺两商,可泻火清咽润燥。复取列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通任脉、调肺气、通经络而治咽痛。加肾经照海穴,通阴跷脉,功能补肾壮水,养阴生津而清利咽喉。
  【原文】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6)
  浅析:此言淋病者禁汗。大凡淋病之人,多为下焦之阴久伤而蕴热。血汗同源,误发阴虚之汗,必热动阴络而下见尿血,故当为禁。凡见淋证,可试以下列法治之。
  治则:益阴,泻火,通淋。
  配穴:关元、气海、肾俞、涌泉。
  释义: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正在胞中,又为血海,针用泻法,令三阴经气调畅,益阴清热利湿,且又为小肠之募,功能清泻小肠浊热而通利小便。气海为生气之海,针用泻法,功能行气调滞,与关元相配,行下焦阴络之瘀,且祛膀胱之热。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背之穴,针用平补平泻手法,滋肾壮水,疏通膀胱经气而调和表里。配肾经井穴涌泉(一名地冲),可以清热泻火,滋阴壮水。且阴阳二气之根皆从下而上,是为起癃除淋活血的要穴。
  【原文】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87)
  浅析:此言疮疡者禁汗。久患疮疡之人,流失脓血,致使肌肉筋脉气血皆虚,即或有身疼痛之表,亦不能发汗,发汗更伤津血,筋脉失其濡润,则强急而为痉病。
  单玉堂按:凡疮疡者,可针大椎、灵台、肺俞,得气后拔火罐五分钟,轻证出血,重证出黄水,再刺曲池、三阴交可效。若循经取穴,生于面部取合谷,背部取委中,或取患部所属经脉之合穴,按照腧穴起止点针之,亦有效。如生于迎香处,取手阳明合穴曲池,或刺其终点迎香。他处以此类推。
  疮疡后期,多属病久而气血俱虚,宜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等,补气养血以外调荣卫。
  【原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8)
  浅析:此言衄家禁汗。平素鼻衄之人,必上虚阴血不足,即使有表证也不可发汗。这是因为,三阳交相贯通于额上鼻目之间,衄家在上之阴血本虚,若发汗重伤,则三阳经之血脉不能上荣,失其所濡,故见额上塌陷,脉急紧,目不合睛不转等症,血虚不足以潜阳,则人欲眠不得。
  治则:疏经调气,益阴养血。
  配穴:人中、百会、足三里、大椎。
  释义:百会为头气之街,三阳五会穴(即督脉,手、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之会),人中为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相配针用补法,功能助阳益阴,且人中前后呼应更助百会之力。大椎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针用补法,可升阳益气,疏调诸阳经气。同时三穴均属督脉,督为阳脉之海,由尾骶上行背里入络脑,外则统摄诸阳,内则沟通脏腑精气,于督脉选此三穴,令阴平阳秘,经气贯通,血脉充和。再配取足三里,胃之合穴,壮水谷之海,益津血之源,是为行气养血之正法。
  【原文】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89)
  浅析:此言失血者禁汗。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久失阴血之人,则气血阴阳俱虚,汗法在所必禁。若再发汗,津血枯涩,阳随汗泄,阴阳气血衰弱,温煦濡养失职,则见寒慄而振。
  治则:固本培元,化生精血。
  配穴:太溪、关元、足三里、中脘。
  释义:取肾经原穴太溪,滋阴补肾壮水,关元为小肠募穴、三焦元气所发,系于命门真阳,且位居胞中,又为血海,足三阴与任脉之会,故既能补元益气,又可养血益阴,有气血双补之功。胃乃后天生化之本、水谷之海,取胃之合穴足三里培土运中,配胃之募穴中脘消纳水谷,运化精微,补气血化生之源。四穴配合,内则阴阳之根固,气血之本充;外则荣卫调和,以复温煦、濡养之职。
  换个思路吧,《伤寒论》中的种种病证,不止可以用经方解决,针灸也可解决。
  将《伤寒论》条文和方证"对接"针灸配穴,看单玉堂先生如何妙手施针!
网站目录投稿: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