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祐元年(1049年)的黄昏,汴京的夕阳将整个笼罩在一片金黄之中。 淡黄色的光辉,宛如人间仙境。 汴梁城上下都洋溢着一种欢乐。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读书人都已经安营扎寨,只等着明年的二月朝廷定下了主考官,好一头扎进考场,考一个好的名次。 为了迎接这次科举,汴梁城上下都呈现一片忙碌的景象。 与这片忙碌的景象不同,在汴梁城的西南处就显得冷清了许多,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几棵高树枝上有四个鸦雀窝,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懒撒地沐浴着黄昏最后的光辉。 一派闲散。 约莫几丈外有那么不起眼的小酒肆,酒肆没有招牌,只在门前插上两张一青一白的酒旗迎风招展着。 被春风吹得呼呼作响的酒旗之下,一名老者牵着一匹枣红马,神态悠闲地走入了酒肆,靠着窗前一张小方桌落了座。 听得动静,打盹的店家小二立即给惊醒了过来,揉着睡意孟浓的眼皮子走了出来。 "老丈,要点什么?" 老者耸了耸鼻子,说道:"来碗蒲中酒,好几年没喝了!" "老丈果然识货,要说这京城最好的酒便是这蒲中酒了,本朝太祖爷未发迹前便喜欢喝,登上帝位让人献上酒方,宫廷里的酒是好酒,可比起咱这酒总差点意思……?" 店家小二喋喋不休,老者浑然不觉,那张布满了皱纹的脸,随着店小二的话慢慢舒展了开来,仔细看宛如一朵盛开的菊花。 酒很快就上来了。 老者也不答话,仰起头一饮而尽。 三年了,味道一点都没变。 许久,老者才吐了口气,呢喃了声。 消息第二天一早就传开了,离开京城多年的欧阳修回来了。 更劲爆的消息还在后面,50岁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这次进士考试。 这两条消息刚发布,就登上了汴京的早报,热搜榜。 "父亲,您不是真要做这个官吧?这么多年了,你还没放弃么?改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得好,那是你的本事,弄不好,骂的就是您?何必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主儿?"一个陪伴在侧的年轻人一脸的埋怨。 "事情总得人来做,何必计较那么多?"欧阳修笑着说。 那双满是岁月积累的光辉闪了闪,没再理会年轻人的话,继续低头喝酒。 多年的贬官生涯并非一无所获,比起年轻的那会儿,他显得要沉稳的许多。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这个道理他也是这两年才明白了,许多理想也未必需要通过自己来实现,天下那么大,留几个人才,继承先辈的遗志,大事未必不可成啊。 路很长,可以慢慢走,总有一天能走到尽头就好。 领悟了这点,他才应了这次朝廷的这次要求,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 留给他的机会并不多,他必须要抓住机会。 历史应该感到庆幸,庆幸欧阳修抓住了这次机会。 公元(1057)年,不光光耀了整个北宋,还照亮了整个中国。 这一年,章衡高中状元,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文学大家,苏轼、苏辙、曾巩,苏澈,宋明理学的引路人张载、程颢;以及王安石变法核心人物吕惠卿、曾布、章惇等都出自这一年。 北宋的家底差不多都出在这一年。 此后的欧阳修,不断发现新人,培养俊才,十余年如一日。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这些日后的文坛大佬,史学大家,断案高手在还是布衣之身的时候,就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这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他干得很认真,也很有热情。 为了彻底扭转北宋浮夸的文风让整个北宋走向务实的路线。 他以54岁的年纪再一次走上了改革之路。 失败不可怕,怕的是失败后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为此,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为了将文学改革进行到底,他不顾自己并不健朗的身体,带头走在一线。 这份伟大的事业消耗了他所有的精力,他的身体变得大不如从前。 他的双眼开始模糊。 很快就看不见了,但他毫不在乎。 生如夏花。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 轻狂不知疲倦。 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主张得到了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热烈赞同,那份前人没能完成的事业,在他的手里得以成功。 看着走上正道的北宋文坛,看着后起之秀苏轼、苏辙、张载、程颢、曾巩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能继承前辈的事业,将他的这份心愿发扬光大。 无憾了。 熙宁三年(1070年),欧阳修选择了退休。 除了"书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之外,他在没有多余的俗物。 人生最后的岁月,他开始回望自己的一生,还有什么遗憾么? 他抬头看了看窗外的阳光。 阳光柔和如水,亦如他的胸怀。 许久,才见他摇了摇头,呢喃了声:"没有了!" "真没有?" 是的!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还在乎拥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