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对理科生而言语文难在哪里


  日前,在蒲公英评论网读到《语文,有多少学生不懂你的温柔》一文。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到一位语文老师的忧虑与无奈。文章认为,唯分数论是语文遭到理科生嫌弃的主要原因。并希望,语文能够始终以其"不争",保持她温文尔雅的一面,并以此魅力赢得学生的心。
  唯分数论,理科生会受其影响,文科生亦然。理科生可以通过刷理科题来提高分数,文科生为什么不去刷理科题来提高成绩呢?难道文科生如此优雅,以至于不想、不屑于提高分数?显然不是。所以,唯分数论可能是语文遭到理科生嫌弃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根本原因。作为一名理科老师,笔者以为,当前的语文学习有三点令理科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首先,语文的说事方式。理科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说研究谁就研究谁,说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如,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研究谁、研究什么,一目了然。含蓄,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语文学科是其典型代表,有事不直接说,借物抒情、借物说理、借物言志,各种绕弯子比比皆是。比如,名篇《爱莲说》是借物喻人,《病梅馆记》是托梅议政,《捕蛇者説》是借蛇谈政。表面上讲莲花,实际上讲的是人品。要讲人的品性,你就直接讲,扯什么莲花,莲花和人、和人品有什么关系?同样,你讲人才就讲人才,直接说不就好了,非要拉上梅花说事;你谈苛政就谈苛政,扯蛇何为,与蛇何干?这种"躲猫猫"的说事方式让理科生很难理解。
  其次,语文的思维方式。语文是什么,该怎么教,即便是语文界专家,也会觉得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其实,这都是由语文所倡导的感性思维这一特点造成的。情感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它就是那个"味"。而且,同样一个东西或事物,每个人尝到的"味"不一样。感性思维的模糊性和差异性,使得即使是同道中人对事物的理解和交流也变得很困难。语文学习,除了彼此能交流字词外,剩下的全靠揣摩、靠悟。笔者以为,这是语文学习低效的原因之一。与之相反,理性(逻辑)是理科思维的根本特点,条件、规则、逻辑、结论一目了然,沟通、交流起来就很方便,对于擅长理性思维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相对高效。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事。前日,在某大伽云集的高中作文研究群内和语文老师开了个玩笑:吴晗的《谈骨气》一文中,列举了从古到今很多有骨气的中国人,以此来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可是,如果我们举出很多如汪精卫之流的例子,那会得出什么结论呢?过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人回应,你举的是反例,论证方法叫反证。可是,按照理科生的思维,只要一个反例存在,该命题就不成立。然而,文章却出现在教材上,而且老师也这么讲,到底谁错了。尽管在写文章时只要求自圆其说,但是,一个观点连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这个"说",又让理科生怎么去"圆"。
  其三,语文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语文到底要学什么?在理科生的头脑中是迷糊的。事实上,在语文界,有知名专家曾说,语文该教什么、该学什么,说不清、说不全,反正是迷迷糊糊一大片。谈及语文教学时,苏教版的教材主编张庆曾说:"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至于语文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的阅读、不断的积累,就是在大量的文章中"浸"、"泡"、"染"、"漂",还得随身提着个小篮子,东淘西捡,丰富自己。并且这些东淘西捡的东西,有什么用,什么时候用得上,则根本不知道。什么都是未知数,理科生自然就不愿意投入精力了。
  如果能够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语文或许能赢得理科生的青睐。
网站目录投稿: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