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允价值的引入已经有十年,而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影响上市公司盈余波动,带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变化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研究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波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内部控制的运用对公允价值及盈余波动的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监管者进一步了解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波动的影响,并为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供借鉴,从而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 【关键词】公允价值;盈余波动;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金融产品及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的计量属性,而且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单纯的历史成本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双重计量模式是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这意味着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运用空间加大。在国际趋同的背景下,2006年我国的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我国公允价值的引入已经有十年,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基于内部控制运用对公允价值及盈余波动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少的。 二、文献综述 (一)公允价值与盈余波动 目前国内外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波动性影响方面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银行业,这是因为现有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项目主要存在于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中,而银行业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所占比例最高,受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更加显著。汪静(2010)发现在金融业上市公司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越高,盈余波动越大。黄静如(2012)发现我国上市银行应用公允价值扩大了盈余波动。唐凯桃和杨彦婷(2016)以2010-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提高了公司盈余波动。 (二)内部控制与盈余波动 Ashbaugh(2006)发现内部控制能显著影响企业的可操纵利润的水平,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其可操纵应计利润的水平较低。Hogan和Wilkins (2008)釆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公司的非正常应计利润,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上市公司之间的非正常应计利润存在明显差异。Chan等(2008)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调节盈余质量的程度更大。Epps和Guthrie(2010)研究发现相比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更有机会操控盈余。叶建芳等(2012)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同时,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在修正该缺陷后,其盈余管理水平有所下降。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研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方式进行的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在公允价值和盈余波动的关系研究上,现有学者己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但关于公允价值对盈余波动的影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其次,在内部控制与盈余波动的影响方面,理论界普遍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盈余波动程度,相反,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会导致较高的盈余波动;最后,在公允价值、盈余波动、内部控制三者间的相关研究上,现有的研究数量较少,缺少从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来衡量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 三、理论分析 (一)公允价值对盈余波动的影响 公允价值对盈余波动有约束作用。在可靠性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显然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因此公允价值的引入解决了资产的计量问题。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能够充分且及时反映企业业务中可能隐含的风险,有利于限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公允价值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公允价值也不例外。由于以下客观因素的存在,公允价值反而给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為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首先,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前者对计量技术和环境的要求很高,而市场的变化是复杂多样的,所以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很难获取。其次,公允价值就是指"价值公允",但是会计中的很多判断不存在绝对准确、正确的界限,公允、合理、严格的程度都需要人为的作出判断,而需要判断的数据越多,企业管理者能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就越大。最后,我国市场的不成熟和信息资料的缺乏导致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估计信息很难获得。 (二)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及盈余波动的影响 使用2016年100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数据样本,运用这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来研究控制的质量水平,从研究中能够发现,在新的开机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的规定能够为上市公司的领导层扩展盈余管理的空间。在金融资产内部控制方面,与金融保险业相比较,非金融保险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仍不健全。此外,其信息透露的完善程度和金融资产盈余的关系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在理论层面上,内部控制可以管理盈余,但是,实际上,受到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项目运用中,公司的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的规范有着明显不同。虽然,内部控制对于资产减值方面有很好的规范方式,内部控制对于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等方面的规范较差,这样就导致,即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没有问题,却没有办法阻止领导层运用各种方式开展盈余管理。 总之,如果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管理层可以运用金融资产或者债务重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而如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缺陷,管理层仍然可以使用传统的资产减值的手段。 四、结论 在上市公司中,一般都会存在一定程度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影响着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加大披露公允价值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金融资产、衍生金融工具方面,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加强建立完善的对公允价值的规范制度,进一步完善指引条目,这样能够有利于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能力,保障企业的长期顺利发展。本文探讨了公允价值及盈余管理的的关系,及内部控制对其的影响情况,希望对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2014. [3]财政部.2008.《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4]财政部.2010.《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5]黄静如.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与盈余波动—基于中国上市银行面板数据的检验[J].现代管理科学,2012(4):53-55. [6]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7]叶建芳,李丹蒙,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审计研究,2012(6): 50-70. [8]唐凯桃,杨彦婷. 内部控制有效性、公允价值计量及盈余波动[J]. 财经科学,2016,(07):1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