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创新尝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全员聘任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以人员合理配置为关键点,以人岗相适为着力点,打破行政事业、编制内外身份界限,在个人身份不改变的前提下封存档案,实施无差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行干部编制内任职与岗位聘职相分离、档案工资与实际薪酬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用管理相分离的"双轨运行"机制。通过实行全员聘任、双向选择,上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下到普通工作人员,一律"全体起立"、重新"寻找座位",实行岗位和人员双向选择,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全部实行聘任制管理,努力打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发展平台,建立一套平等競争、灵活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全面激发干部队伍的创业活力和动力。 二、绩效考核变定性考核为定量考核 一是科学制定KPI指标体系。根据省市下达的关键指标和滨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明确部门单位重点、亮点和难点工作,以工作目标制定及完成情况、价值贡献作为绩效评价依据,以能力定位置、以贡献定薪酬、以作风定层次,薪酬分配突出向基层一线、关键岗位和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形成了"党工委管委会——工作部门——个人"三级KPI指标体系,指标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导。二是突出考核重点。在常规性的共性工作以外,增加以争资金、争人才、争项目、争荣誉和牌子、争院所和总部、争位次、争典型、争合作、争先行先试、争标准"十争"为内容的加分项考核。三是强化结果运用。通过考核目标设定、考核系数评定、绩效考核实施、考核结果反馈形成有效动态管理,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评先选优、表彰奖励等挂钩,作为职务调整、岗位变动以及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 三、薪酬分配变"铁工资"为"活薪酬" 按照"全员聘用、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和"稳住基本、加大激励、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全员绩效工资薪酬激励体系,切实打破"大锅饭"。薪酬由基本工资、绩效奖励和附加薪酬等三部分组成,并逐步加大激励部分比重,同时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务员及时奖励工作的通知》要求,研究出台本区及时奖励相关办法,对业绩特别突出、表现特别优秀的人员以附加薪酬包形式给予额外奖励,真正形成鼓励和支持多干、快干、干好的正确导向和浓厚氛围。 四、积极实现"大审批""大执法" 组建行政审批局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实现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一口制",握指成拳,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大限度提高服务质效。一是首创"四个一"审批模式。31个市直部门以"2号公章"方式下放滨海214项市级审批事项,对内将分散在26个职能部门的156项审批事项集中到行政审批局,形成"一窗受理、一门办理,一章审批、一次办好"的审批服务新模式。将投资类项目材料由原来的185项压缩整合到75项,形成一套材料以"一张标准化表单"形式发布;推行投资类项目审批"全并联",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审批全过程并联,实行"一次告知、容缺受理、前置审查、同步办理",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二是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全区执法事项,由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统一行使原34个部门29个领域的1826项行政处罚权,积极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彻底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同时就政策法规及有关规定、违法事实等实行一次性全面告知、一次性处理完毕,加快问题整改进度,及时消除违法现象,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 五、采取"管理机构+集团公司"模式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突出国有经济带动作用和改革引领优势,区国有资产管理局、合作发展促进局、金融管理局、旅游局等四个专业化单位采取"管理机构+集团公司"的模式进行整合,先后组建了国投集团1个资本控股运作平台和招商发展、滨城建设、金融控股、旅游集团4大开发运营集团,以及滨发公司1个资本平台,构建起"1+4+1"国资国企开发运营大格局,全力打造千亿级国资国企运营产业链。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干部作风加快转变 一是"头雁效应"成效明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每月依次开展企业服务日、项目督查日、群众联系日和综合协调日"四个工作日"制度,深入基层一线,研究解决企业和群众切身问题,今年1至6月累计到项目、企业、村居现场办公700余次,发现问题、矛盾、隐患2000多个,解决率达到98%,用"讲认真"的精神、"有担当"的行动,形成了巨大的"头雁效应"。二是干事创业氛围浓厚。此次参与改革的1174名体制内人员中,有106名科员直接竞聘为部门中层正职,对专业性强的5个区直部门副职和25个中层岗位面向全国进行了公开招聘,引入外部竞争和专业人才,形成"鲶鱼效应",一大批70后、80后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型人才走上管理岗位,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各级干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主动担责、认真履职,"当日工作当日结、本周工作本周毕"成为常态,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干劲倍增。三是争先创优成果丰硕。改革后先后获批山东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省产才融合示范区、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区等省级以上荣誉、试点20多项;央子街道获批省级创业型街道、大家洼街道中心社区、学府新和成社区获批省级四型就业社区;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列入省级盘子,潍坊港5万吨级航道、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等10项重大工程和重点工作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规划,新和成产业园、华芯集成电路等9个项目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 二、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8.6亿元,同比增长17.8%,主营业务收入412.5亿元,同比增长16.68%,新技术产业产值税收占比达46%,完成进出口总额88.6亿元、同比增长11.3%。一是传统动能存量变革。实施"4462"产业培育提升计划,重点打造高端石化、海洋精细化工、海洋装备动力、生物医药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51家,处置僵尸企业和项目95个、盘活土地1.2万余亩,有效腾出发展空间。二是新动能增量崛起。对所有投资过2亿元的项目逐一落实包靠单位、纳入绩效考核范围,筛选确定了新和成、中化弘润、潍柴重机等14家"两群"企业,实行部门牵头、园区包靠、"一企一策"的全方位扶持,构建"两群"企业并驾齐驱新格局。3月28日,神州康健城、新和成中欧新材料产业园、上海赋民智慧农业生态城、昆仑VR产业园等首批总投资1169亿元的43个园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三是外来动能加快聚集。出台国家级"飞地经济"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新和成产业园、中欧新材料产业园、苏州吴中区、北京海科建、保利产业园、山水合作园等"飞地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对接天津自贸区7家企业总部,探索建设"金融飞地"试验区。依托中外合作产业园,全力加快中韩、中以等"区中园"建设。 三、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区行政审批局集中156项区级审批事项,有效解决了审批服务碎片化、审批效率不高和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等问题。目前投资类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实现审批全过程并联,从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后到完成施工许可,办理时限由54个工作日压缩至8个工作日内完成,部分便民事项从40天缩短到2天,行政审批提速85%以上。二是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以入选山东省"证照分离"试行功能区为契机,深入推行企业"五证合一"、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积极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广泛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度,解决僵尸业户退出难题。 四、开发模式不断创新 一是园区开发建设明显加快。通过"管理机构+市场主体"的开发模式,成立园区开发服务中心,设立园区招商公司和开发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园区的市场化招商和企业化服务功能,赋予了园区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链要素配置的产业综合体新概念。率先完成公司注册的旅游度假区,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200%。二是金融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去年以来,各国有企业集团累计谋划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类项目19个、总投资156亿元。特别是通过"金融管理局+金融控股集团"发展模式,推动41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集中挂牌,新设立总规模52亿元的基础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现代物流产业等3个基金正在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开发区 体制机制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