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困境儿童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困境儿童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应对困境的能力不足。抗逆力是指个体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抗逆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并且通过后天学习得到增强和提升。本文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以困境儿童成长服务项目为例,从保护因素入手,着重提高困境儿童的效能感、归属感和乐观感,帮助他们正确地应对困难和挫折,提升其抗逆力水平,最终实现社区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工作;困境儿童;抗逆力 一、问题提出 与普通儿童相比,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覷。困境儿童是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学等困难,以及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兒童,困境儿童更易于敏感、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孤单,难以正确地、合理地认识自己,从而导致困境儿童缺乏安全感,继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1]。有数据显示,普通儿童中问题行为的发生程度大约在3%—6%之间,而来自困境家庭的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在30%左右,远远高于前者[2]。因此要提升困境儿童抗逆力的能力。 正确认识困境儿童抗逆力水平及影响因素,发掘困境儿童潜在自我成长和奋发向上的能力,控制和调节影响他们抗逆力的各项因素,提升困境儿童抗逆力水平,帮助他们在逆境中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将是现阶段困境儿童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并且学者的研究表明,应对挫折和困境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3]。因此,本项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服务方法,为社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其更好的解决生活和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促进困境儿童抗逆力的提升。 二、困境儿童抗逆力的含义和内容 (一)困境儿童含义 困境儿童可定义为: 有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存在,但是由于儿童自身或家庭的原因导致父母不能监护、不宜监护、无力监护、无心监护的情形,并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或出现家庭暴力等严重侵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外界难以干预、监护难以转移,长期处在困境中的儿童[4]。困境儿童主要包括流动、留守、低保低收、单亲、孤儿、残障等儿童。 本项目服务对象"困境儿童"具有以下特征:父母双方或一方重度残疾或患有重病(包括父母离异或者一方去世等情况);因特殊的家庭状况,导致儿童本身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陷入困境;轻度残障儿童。 (二)抗逆力理论 "抗逆力"一词是由英语resilience翻译而来,抗逆力概念的界定其核心始终包含三个部分:暴露在困境中,抵消困境影响的资源或者优势的出现,展示积极的适应结果。抗逆力是个人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能力,使个人处在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抗逆力是一种适应能力,纵使面对不幸的生活经验,个人亦能克服而有成长的能力;抗逆力是指克服不利环境的能力,纵使每日在复杂的环境下面对一连串的挑战,仍能实际地做出有建设性的生活抉择等[5]。学者关于抗逆力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一个共同点: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 抗逆力理论分为三个不同的维度即:信念、效能、联系。信念能影响个人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信心,积极乐观的人会正面看待问题,将困境视为对自己的挑战,并且敢于接受挑战勇于承担后果,即使失败也不会否定自己,选择随波逐流或者逃避现实。效能是指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时候具有情绪管理能力、协调适应能力等。联系是指个体的心理需要同时也是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必要条件,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接纳,认为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能力和贡献的。抗逆力理论有三个构成要素: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以及效能因素。外部支持因素是指抗逆力的外在保护因子,主要是指归属感,包含外在的支持环境、适度的高期望及有意义的参与机会三个方面。内在优势因素主要是指乐观感,包括正面理解挫折和对将来充满希望。效能因素是指效能感,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技巧、目标制定及情绪管理等[6]。 项目从保护因素入手,注重困境儿童归属感、效能感和乐观感的培养与提升。社工为困境儿童提供不同类型的小组服务,帮助困境儿童了解自身拥有的资源和优势,以便其能积极乐观面对以后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提升其抗逆力水平。 三、项目概况及实施 (一)项目概况 通过对社区内困境儿童进行需求调研,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目前困境儿童对抗压能力提升、乐观心态培养、生活能力提升、课业辅导、兴趣学习的需求较大,且他们的家庭经济无法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同时因为家长的资源和亲职教育能力缺乏,不利于提升他们的乐观感和效能感,长期下来有可能这些困境儿童无法正面应对生活困难,难以适应社会和反馈社会。 本年度项目主要针对困境儿童的抗逆力开展服务,困境儿童本身是具备应对困难的能力的,也具备改变的潜力,此时,社会工作者充当使能者的角色,帮助困境儿童发现他们自身具备的能力和资源,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功能,使他们在置身困境时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或内在资源或外在资源去应对遇到的情况,从而促进整个社区的发展。 本年度项目的目标是增强困境儿童的抗逆力,发展其个人能力以应对困境;协助家长学习正面管教知识和技巧,促使家庭关系和谐,建立困境儿童环境中的抗逆力,让他们的抗逆力得到增强和维持;同时针对残障儿童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项目实施 困境儿童成长服务项目主要采取小组工作的方式,辅以个案、探访和活动,发展了残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协助困境儿童建立了"希望"和"感恩"的正向品格,发展了抗压心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提升了困境儿童的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正向教养促进了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关系。 1、正向品格培养计划:开展了"我希望,我感恩——正向心理学小组",协助困境儿童正向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建立自我面对逆境的支持网络,让困境儿童学会如何面对逆境;开展了"快乐动起来-生命成长小组",促使困境儿童学习并体验转换情绪的技巧,并能运用在生活中,同时学会应对困难的方法和技巧,对生活和学习拥有信心。 2、"张手拥抱世界"计划:针对残障儿童开展了"我是文明小达人——礼貌用语学习小组"以及"我是自理小能手"两个小组,通过适应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方式促使服务儿童正面生活困难,发展其能力积极应对困难。同时,开展了"逆风飞翔之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参观活动",带领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参观了可口可乐公司,扩展了困境儿童的视野,提升了其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他们在今后能够积极战胜人生中的困难、正向生活。还开展了"我沟通,我快乐——儿童人际交往活动",促使孩子学习了倾听别人和表达自我的人际交往技巧、欣赏自己以及他人的人际交往技巧。 3、"亲子同学同乐"计划:开展了"绘出美好未来—亲子手绘活动",困境儿童家长表示在活动中学会了2种以上的正面管教技巧,认为自己教养孩子的技巧有所提升,并愿意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开展了"亲子谈财,同伴成长--‘家长正向说亲子教育社区嘉年华"活动,促使家长理解和学习了关于正面教育儿童金钱观的理念和技巧,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也开展了"让爱更好地表达——正向管教亲子小组",促进了参与家长关注孩子良好的言行与优点,学习用正向的语言去与子女沟通。还开展了"宝贝悦读"亲子阅读活动,与家长分享及探讨正面管教孩子的理念及技巧从而让家长更好地协助孩子,与孩子一同阅读。而针对残障儿童,开展了"成长有"立"更好玩之制作我们的家庭相册",通过运用正向教养理念,提升了家长的教育技巧。 四、项目评估 (一)服务对象评估 服务对象参与度较高,通过对各项服务签到表的统计,发现大多数服务对象能够按时参与活动,参与度约为85%。服务目标基本达成,通过与服务对象访谈发现,服务对象对对学习上的困难有了更好的应对方法,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服务对象的社交能力有所提高,掌握了沟通技巧,并且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在谈到挫折和未来的问题时,服务对象对挫折有了正向的理解,敢于面对挫折,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亲子活动与正面管教小组加深亲子间的联系,彼此能够相互理解,遇到问题及时沟通,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家庭关系更加融洽。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也比较满意,在服务即将结束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简单的访谈,了解服务对象对服务和社工的看法,服务对象认为社工提供的服务帮助他们地解决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难题,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家人朋友相处,对社工和社工提供的服务都很满意。 (二)社会工作者评估 在困境儿童抗逆力提升项目中,社会工作者扮演服务提供者、引导者、支持者、使能者和评估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从困境儿童内在保护因子方面入手,开展一系列活动,社会工作者是服务提供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交流互动,积极探讨,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给予服务对象情感关怀和支持,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困难,合理规划未来。社会工作者还扮演使能者的角色,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促进服务对象的转变,提高其能力。此外,社会工作者扮演评估者的角色,记录服务过程,根据组员的情况及时调整服务计划,评估项目成效。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各项角色的作用。 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比如建立关系的技巧、倾听的技巧、澄清的技巧等等,帮助服务对象更好融入活动,在活动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服务技巧的灵活运用对有助于服务目标的实现。当然,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题,比如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应对、活动过程中无法调动组员的积极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进程和服务目标的达成。社会工作者还需要继续学习,提高自身实务能力,以便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服务体验。 五、结论 (一)社会工作介入有助于提升困境儿童抗逆力水平。 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调研了解困境儿童的问题和需求,针对其问题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社会工作者从保护因素入手,培育和提升困境儿童的归属感、乐观感和效能感。通过项目评估可知,接受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的困境儿童有了较大的改变,他们懂得如何运用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并且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变得更加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小组工作是提升困境儿童抗逆力的有效途径。 小组工作是常用的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7]。根据身心发展特点和对困境儿童问题及需求的分析,社会工作者采用以小组工作为主要方法的方式帮助困境儿童提升抗逆力。小组具有同质性,具有共同问题和需求的困境儿童聚集在一起,能够帮助组员释怀,从而对小组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加强小组凝聚力。组员一起参与形式不同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处理问题的方法等等,同时也能加强组员之间的信任感,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能够提升组员面对困境的信心。社会工作者注重交流分享环节,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邀请组员进行分享和交流,引导组员学习其他组员的经验和方法,并且鼓励他们在家中或者学校实践,加深印象。 【参考文献】 [1]王嘉歆小组工作介入困境儿童抗逆力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冯晓杭,于冬.城市贫困儿童:问题现状与解决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38-43. [3]李亚运.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儿童抗逆力提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4]杨智平,郑坚铭.试论"困境儿童"概念的内涵[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24(03):66-71+87. [5]田国秀,曾静.关注抗逆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1):130-133. [6]田国秀.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青少年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王思斌.《社會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5 . [8]赵祥. 小组工作介入困境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实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