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文心雕龙.乐府》篇导读 教学内容:《文心雕龙.乐府》篇导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乐府》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乐府》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及时代背景介绍 《文心雕龙.乐府》篇导读 《乐府》是《文心雕龙》的第七篇。"乐府"本来是西汉封建政府中的一个机构,"府"是官府,"乐府"就是管理音乐的官府。后来人们把这个机构里所保管的歌曲也称为"乐府",于是这两字就从一个官府的名称变成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这种体裁的范围渐渐扩大,不仅包含汉代乐府机构里所创制和保管的作品,也包含后代作家学习这些作品而产生的新的诗歌。"乐府"和一般诗歌的区别本来在于它是配合音乐的,但后代所谓乐府诗却也包含不少与音乐无关的作品。 【原文】(一)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①,爰及皇时。自咸英②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③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④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⑤,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⑥,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⑦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⑧,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 【注释】 ①葛天: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阕:量词,指词或歌曲。八阕:即八首歌曲。 ②咸:乐名,即《咸池》,相传黄帝作的乐曲,一说尧作的乐曲。英:乐名,即《六英》,相传帝喾作的乐曲。 ③夏甲:《吕氏春秋·音初》说,夏王孔甲在东阳打猎迷路,遇一百姓家人正生孩子,后认为养子,孩子长大,脚被斧头砍伤至残。于是孔甲作《破斧歌》。 ④音:应作"心"。音声:指歌的辞令。 ⑤土风:指以《诗经·国风》为代表的地方民歌。 ⑥丝:指琴瑟类的弦乐器。篁:竹,指箫笛一类的管乐器。 ⑦师旷觇(chān)风:相传晋国乐师师旷根据楚国军队的音乐有音调微弱不协调,而判断其士气不振,必定失败。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觇,暗地察看。 ⑧敷训:施教。胄子:贵族的子弟后代。 【译文】 所谓"乐府",就是用"五声"来引申发挥诗意,又用"十二律"来和"五声"配合。 不但传说天上常作《万舞》,而且上古葛天氏的时候也曾有过八首乐章。此外,从前黄帝时的《咸池》、帝喾时的《六英》现在都无从考证了。以后涂山氏之女等候夏禹所唱的"候人兮猗"之歌,是南方音乐的开始。有娀氏的两个女儿唱的"燕燕往飞"的歌谣,是北方的乐歌的开始;夏后氏孔甲在东阳作了《破斧歌》,是东方的乐歌的开始,殷帝王整甲作了怀念故乡的歌曲,是西方乐歌的开始。 历代音律歌辞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复杂的,庶民百姓一般唱本地的歌谣,诗官采集这些民歌的歌词,乐官记录并谱出它们的音乐,使人们的情志、气质通过各种乐器表达出来。因此,晋国的师旷从南方歌声里看到了楚国士气的衰弱,吴国公子季札也能从《诗经》的乐调里看出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兴起与亡废。真是精妙极了。音乐本来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灵深处。古先圣王对此非常的重视,坚决制止堵塞一切淫荡糜烂的音乐。教育贵族子弟时,一定要学习歌唱有利政教的音乐。因此,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能感动天、地、人和四时,它的教化作用能遍及四面八方。 【原文】(二) 自雅声浸微①,溺音腾沸。秦燔《乐经》②,汉初绍③复,制氏纪其铿锵④,叔孙定其容典⑤。于是武德⑥兴乎高祖,四时⑦广于孝文,虽摹韶夏⑧,而颇袭秦旧,中和⑨之响,阒⑩其不还。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⑾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⑿。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⒀,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⒁致讥于天马也。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⒂,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汉郊庙⒃,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⒄。 【注释】 ①雅声:古代的正声。浸:渐渐。 ②燔(fán):焚烧。《乐经》:相传是六经之一,讲音乐的经书。 ③绍:继承。 ④制氏:汉初的乐师。铿锵:响亮而和谐的乐器声,这里指音乐的节奏。 ⑤叔孙:姓叔孙,名通,汉初的儒生,曾给汉高祖制定各种礼乐。容典:舞容典礼,即乐舞和礼节。典,法则。 ⑥武德:舞蹈名。 ⑦四时:舞蹈名。 ⑧韶:《韶乐》,相传是虞舜时的音乐。夏:《大夏》,相传是夏禹时的音乐。 ⑨中和:恰到好处的和谐境地。 ⑩阒(qù):静寂,没有声音。 ⑾赵代:今河北、山西一带地区。 ⑿朱:朱买臣,以精通《楚辞》著称,《汉书·艺文志》说他有赋三篇。马:司马相如,相传汉武帝时的《郊祀歌》中有一部分是他的作品。骚体:即《离骚》体,此处指楚辞。 ⒀《赤雁》:为汉武帝巡游东海时获得赤雁而作。 ⒁汲黯:汉武帝时敢于直谏的大臣,汉武帝得到一匹天马,作《天马歌》加以赞颂。并把此歌列入祭祀宗庙祖先的《郊祀歌》中,汲黯对此提出了批评。 ⒂迩:应作"逮"。及:到。元:汉元帝刘夷。成:汉成帝刘骜。 ⒃郊:祭天,指祭天的乐歌。庙:祭祖庙,指祭祖庙的乐歌。 ⒄夔(kuí):舜的乐官。旷:师旷,晋国的乐官。 【译文】 自从雅正的音乐慢慢衰弱以后,那些淫yín靡歪邪的音乐就渐渐兴起了。秦始皇焚烧了《乐经》,西汉初年想恢复古乐。由音乐家制氏记下音节,叔孙通制订了舞容曲礼和法度。汉高祖时的《武德舞》,汉文帝时的《四时舞》,虽然模仿的是古代《韶》《夏》的音乐,但也继承了秦代旧有的乐章,那些中正和平的古乐再也难以见到了。到汉武帝时重视礼乐,开始建立专门管音乐的"乐府"机关,汇总北方的音乐,采集南方的音调,还有李延年用美妙的声调来配合乐律,朱买臣、司马相如用骚体诗来写作歌词。《桂华》这些杂曲歌词,华美艳丽但不合常规;《赤雁》这类乐曲篇章,浮艳绮靡而不符法度。河间献王刘德向汉武帝推荐的符合传统古乐,但汉武帝很少采用,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把《天马歌》也列入《郊祀歌》十分地不满。到宣帝、元帝的时候,稍稍扩大浮靡的音乐,雅正的古乐不合世俗的爱好,它的推行这样困难,后汉郊庙祭祀的歌词,夹杂着一些古乐,它的歌词虽然是雅正,但声律并不是古代音乐家夔和师旷的正统音乐。 【原文】(三) 至于魏之三祖①,气爽才丽,宰割辞调②,音靡节平③。观其北上众引④,秋风⑤列篇,或述酣⑥宴,或伤羁戍⑦,志不出于淫荡⑧,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⑨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⑩也。逮于晋世,则傅玄⑾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⑿新篇,亦充庭万⒀。然杜夔⒁调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悬⒂,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⒃,后人验其铜尺⒄;和乐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 【注释】 ①三祖: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魏烈祖曹睿,合称三祖。 ②宰割:分裂。辞调:指汉乐府。曹操等用汉乐府旧调写的与古题无关的新内容。即所谓以古题乐府写时事。 ③音靡节平:音律美妙,节奏平和。节,音节。 ④北上:曹操《苦寒行》,其首句是"北上太行山"。引:乐曲。 ⑤秋风:曹丕《燕歌行》,其首句是"秋风萧瑟天气凉"。 ⑥酣:痛饮。 ⑦羁戍(shù):指兵士出征守边不归。羁,拘留;戍,驻守边疆。 ⑧淫:过分。荡:放逸。 ⑨三调:《平调》《清调》《瑟调》,都是周代古乐的声调。 ⑩郑曲:春秋时郑国的乐曲,古乐中的靡靡之音。因为三调是古乐,而魏三祖按照三调所作新歌歌词并不典雅,所以说是靡靡之音。 ⑾傅玄:魏晋间诗人,善作祭天地的雅乐。 ⑿张华:西晋作家,善作宫廷舞曲。 ⒀万:《万舞》,一种大舞,用盾、斧、羽来舞。 ⒁杜夔:三国时魏音乐家,曾负责考订恢复古代音乐工作。 ⒂荀勖:西晋音乐家。改悬:即改变钟磬悬挂的距离,此指改制乐器。 ⒃阮(ruǎn)咸:魏末作家,精通音乐。声:应作"磬"。离声:悬磬稀疏相离,即调整距离。荀勖所用的尺子比杜夔的短,所以声高急,于是阮咸便讥笑其调音错误,声高急是不可能雅正的。 ⒄铜尺:阮咸以后有人用从地下发掘出的铜尺来验证,果然杜夔尺比周古尺长四分多。从刘勰在本文的态度看,他是肯定杜夔调整的乐器符合雅正的音乐的。 【译文】 到了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魏烈祖曹睿,志气豪爽,才华富丽,他们改作的歌词曲调音调浮靡,节奏平庸。看到曹操的《苦寒行》,曹丕的《燕歌行》等作品,无论是叙述酣歌宴饮还是哀叹出征,内容都不免有过分的放纵,句句离不开悲哀的情绪;虽然用的是汉代正统的"三调"音乐,可是比之《韶》乐和《夏》乐等古乐来说却差远了。到了晋代,傅玄通晓音乐,他创作了许多雅正的歌曲,来歌颂晋代的祖先;张华也写了一些新的乐曲,作为宫廷的《万舞》曲。然而魏的杜夔所调整的音律,节奏舒缓雅正;而晋初荀勖改制的乐器,音乐的声调节奏便悲哀而急促了,所以阮咸曾讥笑荀勖定的不协调,使音乐偏离了正统。后来,有人考察了古代的铜尺,才知道了荀勖使用的尺子不对。可见和美协调间乐的精微奥妙,是需要靠乐曲和歌词的互相配合啊! 【原文】(四) 故知诗为乐心①,声为乐体②:乐体在声,瞽师③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④宜正其文。好乐无荒⑤,晋风⑥所以称远;伊其相谑⑦,郑国所以云亡⑧。故知季札观辞⑨,不直⑩听声而已。若夫艳歌婉娈⑾,怨志诀⑿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⒀竞新异,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⒁;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⒂:诗声俱郑,自此阶⒃矣。 【注释】 ① 心:灵魂,精神。 ②体:躯体,形式。 ③瞽(gǔ)师:乐师;瞽,瞎。古代很多乐师是盲人。 ④君子:有德行修养的人。 ⑤好乐无荒:此诗句见于《诗经·唐风·蟋蟀》。荒,废乱。 ⑥晋风:即《唐风》。古唐国在周代时处于晋国所在。《唐风》是晋国的民歌,吴公子季札听了这首歌,赞美它意旨深远。 ⑦伊其相谑:见于《诗经·郑风·溱洧》。伊,助词,乃;谑,调笑。 ⑧郑国所以云亡:季札到鲁国观乐,听到演奏《郑风》时说:"郑国难道要先灭亡吗?" ⑨辞:应作"乐"。 ⑩不直:不仅。 ⑾娈(luán):亲爱。 ⑿诀:分别,割断联系。 ⒀职:主。 ⒁欠伸:打哈欠,伸懒腰。鱼睨:像鱼眼那样死瞪着看,形容发愣。 ⒂拊:拍。髀:大腿。雀跃:像雀一样跳跃,形容高兴喜悦。 ⒃阶:指通向浮靡的阶梯。 【译文】 由此可知,诗篇是乐府的核心,声调是乐府的形式。乐府的形式附着在声律上,那么乐师务必调整他的乐器;乐府的核心在诗歌里,所以诗人应当端正他的文辞。因为《唐风·蟋蟀》里有"喜爱娱乐,不要过度"的诗句,所以季札称赞说有远见;因为《郑风·溱洧》里有"男男女女互相调戏"的内容,所以季札预言说郑国要先灭亡。由此我们知道,季札观听《诗》的演奏,不光是听听它的声调便罢了。至于后来的乐府诗中,写婉转缠绵相亲相爱或者怨恨满腔分别决裂。把这些yín靡的作品谱成曲,怎能产生良好的音乐呢?然而时俗却喜欢追求新鲜奇异的乐章。雅正的乐府温和恭谨,听了就必然厌烦得打哈欠,像鱼一样瞪眼;新奇的歌词,切合心意,看了便一定高兴得拍大腿,像雀一样跳跃起来。诗歌和音乐都走上了邪路,从此越来越厉害。 【原文】(五) 凡乐辞曰诗,诗声①曰歌,声来被②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李延年闲于增损古辞③,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观高祖之咏大风④,孝武之叹来迟⑤,歌童被声,莫敢不协;子建士衡⑥,咸⑦有佳篇,并无诏伶人⑧,故事谢丝管⑨,俗称乖调⑩,盖未思也。至于斩伎鼓吹⑾,汉世铙挽⑿,虽戎丧殊事⒀,而并总入乐府,缪韦⒁所致,亦有可算焉。昔子政品文⒂,诗与歌别⒃,故略具⒄乐篇,以标区界。 【注释】 ①诗声:应作"咏声"。 ②被:配之意,指根据歌词来配乐谱曲。 ③陈思:指陈思王曹植。李延年:汉代音乐家。闲:通"娴",熟练。 ④大风:汉高祖刘邦回故乡所作《大风歌》的首二字。 ⑤来迟:汉武帝所作《李夫人歌》有"偏何姗姗其来迟"句,是其最后两字。 ⑥子建:曹植的字。士衡:陆机的字。 ⑦咸:应作"亟"。亟:屡。 ⑧诏:皇帝的命令。伶人:奏乐演戏的人,这里指制乐谱的人。 ⑨谢:别,离开。丝管:管弦乐器,指乐器。 ⑩调:乐律、声调。乖:违背。 ⑾斩伎:应作"轩岐"。轩:轩辕,黄帝的名号。岐:岐伯,黄帝时主管医药的大臣。鼓吹:《鼓吹曲》,古代一种军乐,相传为岐伯所作。 ⑿铙(náo):即《铙歌》,汉代的军乐。挽:即《挽歌》,汉代的丧乐。 ⒀戎:军事。丧:丧事。 ⒁缪:缪袭,三国时魏国人,改作有《魏鼓吹曲》共十二篇。韦:韦昭,三国时吴国人,改作有《吴鼓吹曲》共十二篇。 ⒂子政:刘向的字。品:品味、评量,引申为研究整理。 ⒃诗与歌别:刘向及其子刘歆整理古籍时,著《七略》,将诗归入了《六艺略》、歌归入了《诗赋略》。 ⒄具:应作"序"。序:同"叙",叙述。 【译文】 乐府的歌词就是诗,诗按一定的曲词咏唱就是歌。声律配合歌词时,如果歌词繁多就难于符合音乐的节拍。所以陈思王曹植称赞说,李延年善于增减原作,多了的字句就适当减少,这说明歌辞应该注意精练简约啊!看看汉高祖的《大风歌》,汉武帝的《来迟诗》,词句不多,而歌唱者很容易配合音节。后来曹植和陆机虽有好的诗篇,但没有诏令音乐师配乐,所以不能演奏。人们都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诗歌违反了音乐的曲调,这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挑剔说法。至于轩辕黄帝时岐伯创作的《鼓吹曲》,汉代出现的《铙歌》和《挽歌》,虽然反映的内容不同,有的是军乐,有的是丧乐,但是都算是乐府诗歌的一种。还有缪袭和韦昭所改编的汉代乐府歌曲,也有好的作品。从前刘向品评文章,把诗和歌区别开来,所以我另写这篇《乐府篇》,以标明"诗"与"歌"其间的区别。 【原文】(六) 赞曰:八音摛文,树辞为体。讴吟坰①野,金石云陛。韶响②难追,郑声易启。岂惟观乐,于焉识礼。 【注释】 ①坰(jiōng):郊野。 ②韶响:虞舜时代音乐,代表雅正的古乐。 【译文】 总结:各种乐器产生种种动听的声音,而好的歌词却是其核心。讴歌吟唱的声音响遍乡村郊野,音乐的演奏环绕整个宫殿。雅正的韶乐传统很难继承,不正当的淫靡之门却如此容易开启。季札观礼岂只为了听听音乐,更可以在其中看出礼法的盛衰。 【评析】 《乐府》是《文心雕龙》的第七篇。"乐府"本来是西汉封建政府中的一个机构,"府"是官府,"乐府"就是管理音乐的官府。后来人们把这个机构里所保管的歌曲也称为"乐府",于是这两字就从一个官府的名称变成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这种体裁的范围渐渐扩大,不仅包含汉代乐府机构里所创制和保管的作品,也包含后代作家学习这些作品而产生的新的诗歌。"乐府"和一般诗歌的区别本来在于它是配合音乐的,但后代所谓乐府诗却也包含不少与音乐无关的作品。刘勰在本篇中所讨论的,主要是合乐的诗歌,但也涉及少数不合乐的作品。 全篇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乐府的起源和乐府的教育作用。说明"乐府"是配乐演唱的歌诗,并介绍音乐的起源、民歌的采集,在讲音乐的教育意义时刘勰坚持制止堵塞淫荡靡滥的音乐,要学习歌唱有利政教的"九德"的音乐。作为深谙儒学的人来说,刘勰对"乐府"在教育意义上的见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二部分讲汉、魏、晋时期乐府诗的发展历史。说明"乐府"初为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其实从先秦时就有了,到汉武帝时其规模和职能进一步扩大。后来"乐府"后成为一种诗歌的体裁的名称。 第三部分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以及写作歌词和调配音乐的态度与原则,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在《明诗》篇之外另写一篇《乐府》的原因。 第四部分即"赞曰",对本篇文章进行小结。 本篇提出并讨论了音乐的重要性。强调音乐的教育感化作用,主张"务塞淫滥",堪忧"溺音",提倡"雅音"。讨论了音乐和诗歌的起源及其关系。刘勰从前人的探讨和自己所接触的材料中,推测到古代原始音乐和歌谣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概括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据此他要求歌词的创作要正确,所配的音乐要健康。其不足在未重视乐府诗中民歌而偏重文人的作品。 古代乐府诗起源于民间,且乐府诗的优良传统,也主要体现在乐府民歌中。后来少数文人作家能写出一些较好的乐府诗,正与他们向优秀的乐府民歌学习有关。但刘勰本篇论述的却主要是文人的庙堂乐章,这是其严重局限。不过第一段曾说到老百姓的歌谣可以表达舆论,最后总结时也说过乐府来自民间歌谣;如果再和后面的《谐隐》篇联系起来看,刘勰对民间创作虽然重视不够,但和封建社会其他评论家比起来,他对民歌还是能够有初步的认识的。 【原文诵读】 《乐府》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及皇时。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 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自雅声浸微,溺音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典,于是《武德》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虽摹《韶》、《夏》,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汉郊庙,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杂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亦充庭万。然杜夔调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悬,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和乐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 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观乐,不直听声而已。 若夫艳歌婉娈,怨诗诀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诗声俱郑,自此阶矣!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左延年闲于增损古辞,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观高祖之咏《大风》,孝武之叹《来迟》,歌童被声,莫敢不协。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也。 至于轩岐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缪韦所改,亦有可算焉。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赞曰∶ 八音攡文,树辞为体。讴吟坰野,金石云陛。 《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惟观乐,于焉识礼。 【学习札记】 乐府依永律和声,树辞为体诗乃心。艳婉温恭词配曲,歌舞妙曼唱吟咏。 容典韶夏皆雅正,郑曲浮靡落俗文。礼乐本意歌九德,情感七始化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