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保险,是贸易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中外交流的自然而然。直到几百年后,中国试图加入WTO,保险业的开放仍然那么自然而然地最先、最大敞开开放的大门。这是一种宿命,也是行业特性使然。中国的保险毫无疑问,属于舶来品,所以它与世界联系最紧密。这是一种商业机制,也更像一条纽带,它把古老的变幻的中國与世界连在一起,历经百年风雨,似乎暗淡过,但一经开始,就再没有完全断开。 让人好奇的是,中国保险业从无到有,再到现如今可以说得上是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期间到底经历了哪些故事?恐怕也只有亲历者,以及足够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才能把故事讲述得生动且透彻。作者香涛是中国银保监会的资深官员,熟稔中国保险业的成长史,他在百忙之中奋笔疾书才有这一笔记体小说的问世。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把那些精彩的片段按照历史的脉络整理成集,以小说的风格娓娓道来,讲述了中国保险业自19世纪到如今的发展历程。本期《金融理财》杂志摘录了《保险到如今》中的第一篇《广州·谏当保安行》,之后会持续刊登后续的文章以飨读者。第一篇 广州·谏当保安行 走在中国最南端大都市广州珠江边上,水汽裹挟着海风,给这个美丽的城市,增添了许多的温柔和妩媚。高大的银海枣和老人葵,在充沛的岭南湿润浸润下鲜翠欲滴,恣情舒展,充满生机。大朵的铅灰色云彩,在城市上空翻腾激荡,仿佛要变幻出一条巨龙出来,那种壮观的气势,是广州留给每一个驻足于此的旅者的印象。面向大海的城市,每一个细节都有海洋的印记。 十三行路,大约在广州市区西南方,南与六二三路、沙面相邻。住在此处的韦阿婆每天去跳广场舞,每次路过这个地方,都会抬眼端详那座风雨斑驳的"粤海关"大楼一会儿。在她心目中,古老的建筑就像她逝去的父母,看到斑驳的建筑就会令她怀念起她的亲人的音容相貌。她说,每天这么看一会儿,会一整天感到踏实。就是这样的岁月,她从一个小姑娘变得白发苍苍。但是对别人来说,即使是跟韦阿婆站在一样的地方遥望粤海关,你感受到的也不是慈祥,而是无比的威严和庄重。 粤海关,俗称大钟楼,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岭南街道联庆社区沿江西路29号,濒临珠江河道。1914年3月28日奠基,由海关总税务司署英籍总工程师大卫·迪克(David C Dick)规划,英国建筑师阿诺特·查尔斯·达德利(C. D Arnott)设计,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钟楼里有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英制全机械传动式立钟。粤海关,是白色古罗马风格。大楼坐北向南,四层,连钟楼总高31.85米,建筑面积404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东南立面用花岗石砌筑,西北立面砌红砖墙,整体钢筋水泥结构,以大块麻石作基础。首层为基座形式,用大理条石砌筑,使上层光滑的圆柱和饰以花饼的栏杆形成对比。正面外墙以花岗岩圆柱与条石镶砌,正面和东侧柱廊全部双柱,仿罗马爱奥尼式巨柱通贯二三层,四层为罗马塔司干柱式。 将"粤海关"与十三行联系起来的,自然不是韦阿婆的故事。335年前,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十三行商馆集中在广州城郊西南角,紧靠珠江,那里是一个繁忙的水码头。这种繁忙虽不似今天的塔吊林立,但是中外客商来往穿梭以及船员、苦力、挑夫的整日忙碌,给大清帝国的封闭增添了鲜有的亮色。这些洋行被指定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四家,多时二十多家,其真正名号是"外洋行",但 "十三行"始终是这个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此后的100年间,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我想,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外向型企业和国家管理的外贸公司。 历史有时候是悄悄萌芽的。"粤海关"聚集起了十三行,在十三行的周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保险,这个完全西洋的物什,开始踏上中华帝国国土。其实,保险的原理和机制,对古老的中华民族并不陌生。据《易周书·周书序》记载:"周文王,遭大荒,谋救患分灾,作《大匡》。"其中的"分灾"二字就是分散风险的意思,意思就是要从全国来考虑分散灾害损失的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耕三余一",即每年把三分之一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应对灾荒。隋朝时由官府设立义仓,按人头和土地抽取粮食储存起来,专门用于赈灾,后来又发展为自愿缴纳,这和今天的社会保险有点像。今天到镇江去可以参观那里的消防博物馆,馆内介绍明清时期当地居民共同交钱,一方面购置消防设备作救火用,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火灾这笔费用可以救济失火者。其实,这已经是火灾保险了。十三行兴盛的120年里,为应付航运损失以及码头附近木屋林立的洋行火灾损失,水灾保险和火灾保险先后出现了。 1805年,即清朝嘉庆十年,以英商渣甸(即怡和洋行)和宝顺两家洋行为主,在广州创立了第一家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谏当保安行"。也称"广州保险会社"。只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起了"谏当"这两个字。谏当,劝阻;当,阻挡。元朝朱凯写就的《黄鹤楼》第一折:"若主公不听赵云 諫当 呵![唱:]知他是甚风儿吹过——汉阳江 。"只是让人一下子搞不懂的是,谏当、劝阻和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谏当保险行的发起人之一是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达卫森。其股份由该行广州经理人及驻加尔各答和孟买的联络人所有,并由宝顺洋行和比尔——麦戈尼亚克——渣甸洋行每三年轮流担任经理。主要经营水火险和意外险。同时还规定,每五年停业结算,进行改组换届。这一规定于1835年经两家洋行协商而予以取消,原"谏当保安行"解体。1836年,即道光十六年,怡和洋行接管和改组谏当保险行,易名为谏当保险公司。总公司由广州迁往香港,这家公司起初似乎是由一些类似劳埃德团体和保险商组成的私人团体。香港所有知名的公司几乎都在其中拥有一定的股份。怡和洋行不仅代理该公司的业务,而且既收代理手续费,又参与分红,获利极其丰厚。该公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吸收华商股本,改组后更是如此,如1844年买办何东出任该公司中国经理处代表及公司董事。据称,"董事会每年定期向股东提出一份年终结算的书面报告,大概总是要有若干利润以资分红。的确,当时所得之股息是要使今天的承保商垂涎三尺的了。"1842年,谏当保险行向香港当局注册。以J.J.Paterson为董事长,资金总额250万港元,实收100万元,先后在广州、上海、厦门、重庆、福州、汉口、南京、天津、烟台、威海卫、长沙、芜湖等处设分支机构或代理处。1857年,谏当保险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开设分行,并采取措施大力吸收华商股份的措施。为了打开谏当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业务局面,上海怡和洋行专门向华商主动让股。此外,还运用竞争的手段争招华股。谏当保险公司曾在一份征集新股的公告中宣称:贡献卓著的股东,其预分红利可从原定的三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在重利的诱惑下,居然吸引了7名住居上海的"中国闻人"。因此,谏当保险行在19世纪70年代聚集了很大数量的一批中国股东。10月,英商渣甸致函额尔金爵士:中国五大通商口岸从事贸易的轮船日益增多,其中包括中国商人的轮船。促成这个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对海上保险制度的好处日益重视,现在他们一天比一天更广泛地利用这个制度了。没有理由相信中国人自己有像我们一样的保险公司,同时由于外国水险公司当然不承保中国的帆船,其结果是中国商人非常普遍地愿意使用外国船只。这种情形不久将使从事沿海贸易的中国帆船大受排挤"。1882年1月1日,即光绪七年十一月十二日,英国谏当保险行根据英国有限公司法,于1881年年底关闭后,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专营水运保险业务重新开业。改组后易名广东保险公司。何东升任广东保险公司经理。公司发行股票1万股,每股为规元250元,同时在伦敦、上海、香港三处购买,上海如有人购买股票,可以75两银作一百元,到分派股份之日,再照市价核算。该公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吸收华商股本,改组后更是如此。1891年,谏当保险公司股东代表大会名册中,中国大股东有何甘裳(怡和买办)等8人。此外,谏当保险公司章程规定:该公司在中国归怡和洋行经理。11月2日报讯:《申报》刊登关于广东保险公司的一则消息:"据称9月中所得保险之利共计有五十三万四千八百十四元五角一分。其所获之利,溢出该公司资本之外。" 年得利润,只提10%做准备金,90%都分给股东,使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广东保险公司被日军勒令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复业。1949年上海解放后,经军管会金融处核准继续营业。1951年奉总公司通知,上海分公司于同年4月24日申请停业。 作为追溯中国保险的发端,粤海关、十三行和"谏当保安行"是遥远而模糊的,仅存的史料不能说不靠谱,但毕竟没有坚实的官方载录,系统和完整更说不上。手头上看到的史料,大多是企业的记载、民间的流传和各种书籍的综合归集。我想,毕竟保险这门商业登陆广州的时候,仅仅就是一种贸易的附属,远远称不上什么行业。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关注过它,更没有人因为研究它而成为"中国保险之父"。这就是历史,因为历史不能被后人假设和重演。但是,令人思考和认定的是,中国土地上出现保险,是贸易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中外交流的自然而然。直到几百年后,中国试图加入WTO,保险业的开放仍然那么自然而然地最先、最大敞开开放的大门。这是一种宿命,也是行业特性使然。中国的保险毫无疑问,属于舶来品,所以它与世界联系最紧密。这是一种商业机制,也更像一条纽带,它把古老的变幻的中国与世界连在一起,历经百年风雨,似乎暗淡过,但一经开始,就再没有完全断开。这让我再次想起"谏当保安行"里面的"谏当"二字,似乎一下子想通了,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劝阻、谏言一些事情就可以保证安全,比如说教导商人拿出一些钱,共同抵御一些风险;劝阻他们,不要做什么事,就可以减少风险,等等。或许,从这个不文不白、不中不洋的名字中,可以大略感悟保险的初心和原理。 直到今天,很多保险从业人士,喜欢移步"粤海关"古建筑周边寻访那个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开始的"谏当保安行"。中国人的意识里把这看作认祖归宗,当然这个祖宗是彻头彻尾的洋人。然而,这并不妨碍中国保险业此后200多年令人难忘的发展经历。 保险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广受社会瞩目的行业,不忘来路,可能是它永远的警醒。从这个意义上,广州沙面挂出"谏当保安行"旗号的那一刻,便成为我今天叙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