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疏桐 编辑:冷小军 / 出品:冷热军事史 1864年,经过反复厮杀,长达14年的太平天国之乱终于被曾国藩的湘军平定了,不过此时北方的捻军却仍然令清廷坐立不宁。 曾国藩被朝廷封为为钦差大臣,统率湘军、淮军及其他部队镇压捻军,可惜一年多下来,战果有限,己方却数次大败。曾国藩为什么剿灭不了捻军呢?这是部队、战术和政治因素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 ▲ 曾国藩 捻军与太平军战术不同 ▼ 捻军的「捻」是淮北方言,意为「一股一伙」,早期基本上是乡里敲诈勒索的泼皮乡民,到了饥荒年景,入伙人数膨胀,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它的存在性质就是以流寇为主。 在军事上,捻军不以建立根据地和政权为目标,始终保持比较高的流动性,在机动中寻找战机取得战术上的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使得在情报、人力资源、后勤保障上占有优势。 太平天国的目标是消灭清朝,建立政权,所以太平军的军事行动都是服务于一个基本目标:攻城略地,占领地盘。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军事行动主要依然是这个目标,后期主要是打破清军的围堵,保卫自己的根据地。 ▲ 捻军势力范围 湘军的武器装备是建立在早期的热兵器基础上的,比如火炮,技术比较初级,移动起来很不方便。 在面对太平军的时候,湘军主要的战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先巩固好自己的营寨,保证自己的基本安全,然后再考虑进攻。曾国藩以守为攻,非常注意挖沟,防御时挖沟,进攻时挖沟,这样既能保证自己的军队安全,也防止敌军逃跑。 「打呆仗」就是一个城一个城的推进,巩固好自己的后方。这种战术对付太平军时非常有效,因为太平军是一个有组织的政权,湘军可以不断的建立堡垒线,层层推进,稳扎稳打。曾国藩就是利用这六个字与石达开、李秀成等人反复较量,最终攻克了南京。 ▲ 湘军 捻军没有可靠的根据地,每次湘军的堡垒线建立起来之前,捻军就主动出击,这让曾国藩无可奈何,所以湘军围剿捻军多年,劳而无功。后来曾国藩只能命令各路军队围堵捻军,但捻军属于骑兵作战,清军没有很多骑兵,几次围堵后均宣告失败。 在此时,一支捻军部队竟然绕过河北各路军队,出现在卢沟桥上,北京告急,全程封闭,虽然这支捻军没有攻城的实力,但是也给清廷不小的惊吓与打击。 早期的太平军,与捻军很相似,属于流寇,不以占领某地为目的。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起初也是败多胜少,以至有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说。 ▲ 太平军 直到1853年太平军定都南京,开始正规化,湘军才开始占据优势。另外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内讧,出现「天京事变」,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由此元气大伤,后来没有恢复,由此给了湘军趁虚而入的时机。 清廷不信任曾国藩 ▼ 湘军战斗力强悍,可并不是朝廷的正规军,他们是曾国藩组成的团练,只服从曾国藩的命令。在太平天国时期,清廷就一直猜忌曾国藩,并且越来越明显。 曾国藩于1853年开始了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剿太平军。然而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 1854年,曾国藩攻陷武昌不但没有获得封疆大权,反而受到了朝廷的责难。这时,朝廷在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周围建立由清军组成江南、江北两个大营,目的是让湘军出力,清军收功,使得曾国藩在六、七年的时间一直处于虚悬的地位。 1860年江南大营覆灭后,清廷知道剿灭太平军仍要靠曾国藩,这时才授予其两江总督实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出任军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清廷放松了对曾国藩的猜忌之心。 曾国藩在攻克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后,清廷方面在喜悦的同时也十分不安。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清廷的第一反应是命令各路军队警惕曾国藩,防止其裂土称王,甚至暗中带有强烈的杀机。 ▲ 太平天国时的清军 曾国藩很明白自身的处境,处于对清廷的忠义,为了避免清廷的不安,他做出停解部分厘金,裁撤湘军的决定。他此时已经明白了清朝政府的用心,时刻谨慎,处处小心。 尽管如此,清廷还是对他仍不放心,慈安和慈禧违背了咸丰皇帝当年的许诺,并没有封王,仅仅给封了一个侯爵。 清廷本不打算用曾国藩平定捻军,在他们看来,汉人已经掌握了南方各省的军政大权,如果再调用曾国藩北方平乱,万一成功,功高盖主,清朝根基不稳。 ▲ 僧格林沁 清廷用蒙古名将僧格林沁负责平乱,此人虽作战勇猛却智谋不足,最终被捻军击毙。迫于无奈,清廷只能再次启用曾国藩,曾国藩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非常清楚清廷对他的态度,但还是抱病再次出山。 李鸿章和左宗棠走上历史舞台 ▼ 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的声望达到最高峰,李鸿章和左宗棠等晚清名臣此时还不能与他同日而语。 清廷希望曾国藩速战速决,不给他太多时间,在清廷的压力下,曾国藩只支撑了一年半,「念权位不可久处,亦有忧谗畏讥之心矣」,便主动请辞告退。 清廷只好命令李鸿章和左宗棠负责剿灭捻军,清廷这样做,是在分散曾国藩的势力,也是牵制曾国藩的一种手段。李鸿章负责剿灭东捻军,左宗棠负责剿灭西捻军。 他们的军队与湘军相比,优势在于轻武器多,所以机动性较湘军高许多,可以在围堵的同时,用主力部队追击,驱赶压迫捻军,将捻军压缩在一个小范围内消灭。李鸿章无论战略还是战术,几乎都师承曾国藩,坚持了一年半,终于大功告成,彻底剿灭了捻军。 ▲ 李鸿章 当时,如果多给曾国藩一两年,平定捻军也不是难事。对此,《清史稿》的记载比较公正,如其所述,剿捻的战略如「防河之策,皆国藩本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