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北朝到唐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古代城市的作用在逐渐加强,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的是城市中市民文化的兴起。市民文化有别于主流的高雅文化。它产生于大众日常生活的土壤,并以此为主要题材。从唐代产生的传奇、小说等文学体裁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文化的特征其中不乏与牵牛织女传说有关的作品。在唐代前后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故事类型就是神婚传",内容就是‘天上的织女降临人间,与人间的男子成亲,再回到天上。如《搜神记》(二十卷本)卷一《董永》所录:‘汉董永道逢一妇人,曰: ‘愿为子妻’ 。遂与之俱。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这个故事是说董永尽孝养亲,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织女去做他的妻子。同种类型的故事还有民间流传的田螺姑娘的传说:"相传晋朝时有个名叫谢端的孤儿,每天夜卧早起,躬拼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干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该故事讲的是天帝同情年少就失去双亲的谢端,遂派天河之素女变作田螺下凡。另一个有关牵牛织女的故事就显得比较离谱,《太平广记》卷六八《郭翰》记载:太原郭翰当盛暑,乘月卧庭中。时有清风,稍闻香气渐浓。翰甚怪之仰视空中,见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乃一少女也而这位少女就是大名鼎鼎的织女。在夏夜里,织女降临到郭翰身边,对他说:"与牵牛难以相会,遵从天帝之命,到人问寻找代替牛郎的伴侣于是两人连续几日尽享幽会之欢,故事就这样挟着七夕神话开始了。看到这里很多读者也许会拍案而起,痛斥该文的作者站污了牵牛织女故事的纯洁。其实我们将故事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一点也不为怪了。首先在这类故事中,织女与男性的关系与前代文学作品中不同,没有很强的悲伤色彩。人间的男子与天上的神女意外地相会,放事主要强调幸福、决乐、喜庆的气氛这与唐人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不无关系。其次,众所周知唐代是一个在社会各个方而都比较开故的时代,从晋开始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就不断上升,到了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更是达到顶峰,朝廷中任用女官,社会上女子流行穿男服,参加男子的各种活动,正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同样在婚姻爱情等方而,女性的角色也一反前代的被动,转为主动追求和选择爱情的欢娱。因此在当时这种社会气氛下出现《郭翰》这种婚外恋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