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打开员工心智的钥匙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现实中,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诸多困惑,不满意薪酬待遇而失衡;不满意自己的职位而失落;不满意同事对自己的态度而烦恼;不满意上司的工作风格而郁闷;不喜欢手头的工作而无奈……由此看来,正如古人所言:不如意事常八九。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并不能在相同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下解决原来的问题,因为这样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正是产生问题的原因。那么,如何改善员工心智模式,学会"常想二",减少工作和生活中诸多烦恼?2006年我们创设了《反思》课程,收到很好效果。员工一致认为,反思不仅是一堂心智模式的训练课,更是一堂精彩的做人、做事的实训课。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的经历再认识,其立足点是"我是一切的根源",推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灌输"当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一定是自己哪里做错了"的理念。目的是持续改善心智模式,培养自己的心力,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习惯。因为,现在或将来的问题,都来源于不恰当的行为,不恰当的行为来源于不恰当的心智模式;我们做每一事后都要经过"反思——改善心智模式"这样双循环,才会有所收获。
  归因于内——我,是一切的根源
  "归因于内"就是认为个人行为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如个人的性格、态度、意愿、能力及努力程度等,称为内归因或个人归因。
  "归因于外"就是把个人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界力量,如环境所迫、他人强制、运气、机会、任务难易程度等,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需要强调的是:"我,是一切的根源"不仅仅指我是切过错的根源,同时也包含了我是一切向上与向善的根源。通过自己行为的改变,来影响他人的改变,促使大家不断完善自我。
  那么如何进行反思?有哪些可操作的方法呢?
  反思的前提:第一,经验和教训的分享,不能相互责备;第二,认可他人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第三,由于个人角度、阅历、能力以及投入程度不同造成结果偏差,需要打破固执;第四,养成自我反思习惯,从每个经历中提炼出更多的有益于成长的养分。反思不是要追究责任,而是让自己和他人将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反思的方法:当问题出现时,双方要勇于承担各自的责任,哪怕责任只有0.1%。首先查找自己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并帮助他人查找原因。学会质疑固有的方式,避免"我执"。我执,是产生种种烦恼困惑的根源。不断反思,放下自己见解,质疑自己的观点,坦诚说出自己的问题;同时,从善如流地倾听并采纳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促使大家能够在问题中成长、在错误中进步。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但是对于事情的反映,我们自己是可以控制的。事实上,某个事件的结果对我们的影响,大约只有10%来源于事件本身,90%来自于我们对事件的认识和反应。也就是说,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既定的事实,剩下90%的事情取决于我们的行为。比如,我们不能阻止汽车抛锚,不能控制飞机晚点,这就是所谓的10%。那么剩下90%的事情的最终结果,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反应,以及所产生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公平、被欺骗、被误解的事情,如果对所发生的倒霉事情,能够意识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设法以负责任的心态,找到自己在倒霉事件中的"不得"的行为,其结果是释怀、轻松、责任、有力量……从而产生亲和力和信任感的良性效果。
  我们选择"受伤害"还是选择"承担责任"的态度,给予我们的影响可谓天壤之别。但是,这需要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调节情绪的方法,避免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被动状态,进而破坏个人心情及形象。
  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倡导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根本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许多事,从表面上看似乎差之毫厘,结果却谬之千里。做每件事99%的付出与100%、101%的付出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101%付出的结果"1.01100=2.7
  1.0130=1.351.01365=37.78
  99%付出的结果:0.99100=0.36
  0.9930=0.740.99365=0.026
  以上数字的多次方递进运算结果表明:101%的付出,不仅指时间、精力、体力的付出,同时也是指做事"穷尽"程度。学会做每件事后进行有效反思,才可能100%把事情做好。因此,在做事过程中和完成任务后,不管自己是否满意,都要反思、总结,不断挖掘存在的问题,得出经验与教训,形成改进工作措施及实施计划。
  在每天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反思,以便每天获得一点点的进步,并做好个人行为改进记录。
  1当做错的时候:是否能够认真地反思并及时纠正
  (1)心态方面:是没有用心努力,还是不够重视?心态问题的分析能够提高自我认识,改变态度,避免让自己后悔;
  (2)认知方面:是否没有掌握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认知问题的分析促使自己"学"的愿望和冲动,即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3)知和行方面:是否知而不会行,"行"的标准、流程是否准确?是否具备"行"的决心和勇气?是否具备"行"的能力?知和行的问题分析促使产生"习"的愿望,或者重新设定标准,避免不犯错或少犯错。
  2当做对的时候: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态度、正确的认知和行为
  (1)心态方面:我是如何"全力以赴"的?
  (2)认知方面:我采用了哪些方法、技能?
  (3)知和行的方面我运用了什么标准、具有哪些能力和信念?
  3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是否践行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三人行,人人是我师"的观念
  (1)当他人做对的时候:见人善,即思齐。思考我与他人的差距在哪里?如态度、认知、行为方面,我需要如何向他人学习。做到闻过(差异)则喜(快乐)。
  (2)当他人做错的时候:见人恶,即内省。分析他人哪里做的不对,我要如何避免;如果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能否马上纠正。
  改善心智模式,体现在行为的改变上,一个方法和工具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可能使员工心智完全的改变。反思只是员工改善心智模式的开始,是我们让员工健康成长的个尝试。要想真正改善心智模式,还需要有恭敬心、责任心和自信心,具有接受建议与改进、纠偏的意识,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实现每天进步一点点。
网站目录投稿: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