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平面专业课程整合初探


  董丽军 鞠红云
  近年来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形成了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显而易见,衡量中职学校办学的质量不是高考分数线而是看学生所具备的技能是否能和市场需要对接,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实现学生对就业梦想的追求。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面对自己的弱项消极怠慢,但是面对专业的需求时又会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学习上缺乏长久的驱动力。这种现象引发了笔者关于课程思考,特别是在同时担任了绘画基础与软件课程的教师以后,笔者对软件课程与美术基础课如何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理论来源
  为了探索更好的融合方法,笔者查阅了课程设置方面的资料。早在1949年,美国的拉尔夫·泰勒就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汲取了心理学家杜威、桑代克、贾德等人的理论,并且从实践中获取养分,提出学校教育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应该与当今事务有直接联系。泰勒的口号是"效率",他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是一种可供操作的生产工具,要提高生产效率就须用科学的原理来管理,以便使每个人都处于自己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的状态"。与此同时,博比特在他的著作中也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它与社会条件有着特殊的联系。
  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仅是在童年期、青春期,而且在整个人生中都得到发展。在劳动、学习和家庭生活中设置固定的标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发展的敌人。
  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庞大的毕业生人数导致就业压力的加大,致使中职学生在毕业工作中遭遇重重困难;另一方面,少数进入大学的中职学生在读了一年后就退学了,因此,如何改进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让课程设置符合并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必然趋势,在当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各种交易平台已经开始由实体变成了虚拟的媒体。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需要具备软件与美术的双重底蕴才能胜任社会赋予的新的工作任务,例如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需要大量的美工设计,开网店也成为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就业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上进行融会贯通,连接起美术与计算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用美的眼光看问题,掌握表现美的必要技能。
  二、在师生心理方面的探究
  在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下,美育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支撑部分,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美的接受与领悟能力是不同的。刘兆吉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收录了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理论。鉴于加德纳的分类,中职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13~20岁)审美危机阶段,这时的青少年因艺术批判能力的提高而不在创作,并对他人的创作努力漠然置之。他们十分在乎自己是否真正画得好。为了不让人觉得他们画得不好,他们采用了宁愿不画的策略,表现了审美参与的危机。在审美标准方面,他们开始相信"趣味无争辩",并因此可能忽视艺术中特定价值标准的存在。因此,如何建立起积极的学习参与氛围维护好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共赏共识同进步至关重要。教育确实是需要用心血去经营的事业,一个好教师会成就一个人的一辈子。成为一名好教师,需要教师全心地投入去思索、去实践、去扶正、去改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理解。
  针对处于这一阶段中职学生的特征,很多研究者共同呼吁:适合才是最好的教育。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现实中的教学却常常是顾此失彼,难以两全。真正的在课堂中的变化是教育的基石,许多工作在中职教学一线的教师越来越关注课堂的效率,思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尝试。笔者也是其中的一员。教师想各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在这种努力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教师们开始研究为什么中职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制约,比如学校环境、同时教课的其他教师、来自同学的评价以及社会就业环境的反馈等等。单单是教师一方面的努力是势单力薄的,这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人人都负起自己的责任,共同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为我国2035年成为教育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新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精心培育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对未来的教育充满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教育学原理的学习中,崔英锦教授曾经讲过当社会中存在失范的行为时我们给予学生什么样的疏导?她大胆地提出这样一个包罗社会万象的教育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回答更需要智慧与实践的碰撞结合。中职的课堂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在众多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尝试了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并且开始把反转课堂带入日常的教学当中。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我们觉得生活欠我们一个满意,其实是我们欠生活一个努力。"一拨又一拨的试验,初衷是美好的,但是由于来自不同管理者的干预,追求形式化的弊端又显现了出来。行政管理不可缺,但是缺乏协调与统一思想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做着减法。一线教师的心底开始厌倦对各种方法的追逐套用。教与学是人的行为,它是不能用某种或某几种方法加以概括或者分类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有着独特自我特征的鲜活的生命,方法可以借鉴,但是不可复制。学习的目的不是生搬硬套,更不会是拿来就用。
  笔者有幸拜读了王振宇先生主编的《适合是最好的教育》一书,其中收录了很多当代优秀教育者的思想,从中汲取养分,引领着笔者关注学生的个体,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适时的干预指导,同时笔者也认识到:清晰的自我认知、选择适合的语言与方法与学生交流,不断调整学习与及时反思才能给予学生全面适当的指导。教学过程是鲜活的,每个人每个时间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能夠接收到细微的情绪体验,做出实时的反应,与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教促学,教学相长,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一体发展。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意识影响着人的行动,当人们意识到单纯地追求方法不是实现优化教育的根本,新一轮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课程整合正在浸润着我们的教学生活。信息化时代多样化的媒介服务于教学成为主流。在现阶段的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与考验,国家提出了对大国工匠的要求,一技之长的精锐需要潜心研究的付出。面对纷繁的教育媒介,如何选择有效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必定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上海的职业教育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不管在设备投资上还是在人才的引进上都名列前茅。2018年6月12-15日举办了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全国选拔赛,在赛场上随处可见的互动展示台,VR、3D等体验项目无一不彰显出技能的吸引力。大赛引来了公众的注视,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关注、热爱、投身技能。
  在上海商贸旅游学校参观时,我们看到了学校现代化的设备,教师与学生上课时使用的网络设备及授课方式刷新了我们对信息运用的认知。有人说过"评价一个学校是否实现信息化就是看它是不是以电为令,当停电的时候肯定整个学校都无法进行教学活动。"当然这也许只是一句戏言,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真实地反映着信息化的重要地位。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也受到了启发,把需要反复观看的知识重难点做成视频发布到网络方便学生随时学习观看,更方便了同事之间的交流学习。但是技术的使用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媒介只是帮助不能反客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避免跟风上,导致资源的浪费与人员的精力分散。
  四、小结
  课程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如何在教育事业中保持初心?这是需要不断内问的题目。敏感的洞察力、不懈的奋斗力、坚定的意志力是我们前行的支撑,今天的努力是在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石。勇敢地迈出远远胜于原地踏步,在學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背负着压力前行,然而前行的步伐是坚定的,我们以自己的实践为基础努力超越自我,为学生有更精彩的人生而奋斗。
  百年树人,教育的成效不会立竿见影。在这样一个发展迅猛的时代,我们需要用敏锐的头脑去追击,更需要一颗安定的心去守候。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职业教育定会继承传统的精华,创新发展,融会贯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为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适合是最好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美)泰勒(Tyler,RalphW)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顾明远.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网站目录投稿: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