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全国各高校陆续发布自主招生简章。在90所自招试点高校已发布的招生章程里,有近半的大学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论文买卖市场"盯上"了自主招生人群,有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买省级刊物版面,甚至还雇人代笔。这块自主招生的"敲门砖",沦为奇特的论文买卖产业链一环。(3月25日北京青年报) 自主招生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体现,可以为大一统招生制度留个缺口,为特殊人才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提供绿色通道,同时,也有利于高等院校招到更适合学校教育的优秀人才。自主招生的自主权在于高校,高校有权确定招生的方式方法,录取的标准与资格。将"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入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条件是否能够真正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真正录取到优秀的人才,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能够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章或论文,确实需要很大的功力,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与研究水平,这对于大学生、硕士生,或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何况高中生?他们每天需要应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无休止的习题试卷,写文章、做研究,莫说没精力保障不了,就是时间也难以保证。 因此,当论文与招生制度挂钩,学生必然会想法设发表论文。于是乎,写不出论文买论文,在刊物买版面,雇人代笔,请他人捉刀,原本考察学生实力与水平的报名资格条件,也演变成了拼家长、拼关系、拼金钱的非正当竞争。 理论上讲,正规渠道发表的文章与论文,与学生综合素养与研究能力,呈现正相关,反映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及研究领域与兴趣方向,有利于高校录取到合适的人才。但当论文靠市场买卖获得,其含金量显然会大打折扣,失去其应有的衡量价值。这对于没有论文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对于靠真正实力发表论文的学生更是不公平的。再者,花钱买版面,请他人代写论文,本身就是不诚信的表现,是学术不端行为,应当在制度上严格规范约束,而非人为地纵容或任由其疯长。 要切实规避自主招生论文造假的风险,一方面,需要通过严格的论文审核机制,核查论文的原创性与质量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论文质量鉴定机制,通过资深专家,考察论文的学术水准,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 事实上,论文发表是学生研究成果的总结,再严格的审核与鉴定机制,也只能是对论文本身的鉴定,而论文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素养完全吻合,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为,单从一篇文章,很难反映。这点也应当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职称改革已经开始淡化论文,试图建立以能力为重的人才评价体系,这是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务真求实的重要体现。自主招生过程中,如何看待论文,用好论文,也需要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