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秋,人们不禁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为无数人所喜闻乐道,被视为是中秋节源起的典故。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日, "日光似火,四海如沸,山崩地裂,草木枯焦",人们难以生存。有一个力大无比、身怀绝妙射技的英雄叫后羿,为拯救世人,一口气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一个太阳当空运行。为了向后羿表示感激之情,一位仙人送给后羿一包神药,让他吃后长生不老,升天成仙。后羿和妻子嫦娥恩爱情深,不忍心将嫦娥一人撇在人间,于是将神药交给嫦娥保存。后羿有个徒弟叫逢蒙,是个奸佞小人,在得知嫦娥藏有不死药之后便起了歹心。趁八月十五后羿出门打猎的时候,逼迫嫦娥交出神药。为了不让神药落在坏人之手,使坏人贻害世人,嫦娥果断地将不死药吞服了下去。不料药性发作,嫦娥顿觉身轻如燕,飞向月宫。后羿回到家中不见了嫦娥,百般思念,便在院中摆下供晶遥祭嫦娥,年年如此,世人纷纷效仿,八月十五便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嫦娥奔月的故事亦有其他说法:后羿射落九个太阳之后,深受世人喜爱,被拥戴为王。可后羿当王之后却沉迷于酒色,任意杀人,变成了一个暴君。为了长生不死,后羿在昆仑山王母娘娘那里求得了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得知后,担心后羿贻害百姓,遂将不死药一气吞下,飘浮至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中安身去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诸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宫同美,以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渴望。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差甚远,《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寸: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十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受尽磨难。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奔月的神话 嫦娥奔月的神话,典籍中多有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汉朝刘安《淮南子·览冥篇》也有类似的记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张衡《灵宪》中,则说嫦娥窃得丈夫羿的不死之药后,飞入月宫,但变成了蟾蜍(癞蛤蟆),而且被罚做捣药的苦工,这种结局,大概含有谴责之意,对她窃药负夫的行为大为不满。 大约到了六朝以后,嫦娥的身价便渐渐升高。宋人谢庄的《月赋》中,有"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句,嫦娥登上了天帝的宫廷。宋人颜彦之《为织女赠牵牛》诗:"婺女俪经星,嫦娥栖飞月,渐无二缓灵,托身侍天阙。"诗人把嫦娥看得比织女更高。到唐代以后,诗人和文人的笔下,更对嫦娥寄于深厚的同情。如李白镀把酒问月》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厂杜甫《月》说:"斟酌嫦娥寡,天寒耐九秋。"李商隐《嫦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由蟾蜍变为仙女,这种地位的变化,与人们对月亮是美的感觉相一致。月亮是明亮的,月光是温柔的,因此,居住在月宫里的嫦娥也应该是一个美丽、温柔、能歌能舞的女性形象。 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奔月的传说,谈起来也是那般离奇。 人们传说,远古时候,有一年"十日并出,流金铄石",普天之下到处阳光似火,四海如沸,草木枯焦,生民无处躲避。这时,后羿凭着他勇敢的精神和高超的射技,弯宝弓,搭神箭,一口气射落九个太阳,仅留下一个,严令这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力射九日,立下了盖世之功,深得万民爱戴,并拥他为王。然而,后羿为王之后,却沉溺酒色,随意杀人,变成了暴君。黎民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后羿预感到自己好景不长,便到昆仑山王母娘娘那里求取了不死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死,贻害百姓,于是把后羿的不死药取来吞下,服后顿觉轻如浮云,奔向月亮而去。嫦娥为民除害而偷药奔月,值得钦佩。 还有传说,后羿的徒弟逢蒙,十分妒忌后羿的箭术,总希望后羿死掉。有一天,逢蒙趁后羿外出打猎时,便去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坚贞的嫦娥毅然将不死药全部吞下,冲出了房间。结果,身子轻轻地飘浮起来,直往云中飞升、飞升……一心恋着丈夫的嫦娥,决定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去。从此,月亮里就出现了嫦娥这样一位聪明、善良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