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诗歌总集。十卷;后附《中州乐府》,为金代词总集,不分卷。金元好问编。初刊于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年)。(撰者事迹参见"《唐诗鼓吹》"条) 《中州集》辑录诗人共二百五十一位,作品二千零六十二首。其中除"南冠"类收入忠于宋王朝之留金使节与官吏朱弁、滕茂实等五人之诗八十四首外,其余全是金朝诗人之作。编选始于金亡(1234年)前夕,金亡不久已有初稿,成书于蒙古海迷失二年,即定宗五年(1250年)。其材料来源有二:"一是凭元好问一己之旁搜远引及记忆所及;二是依据金人魏道明与商衡之《国朝百家诗略》(即金人选金诗,并由元好问自序者。)因金朝长期据有中原,中州一带乃金朝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人常以中州人物之盛而自豪,因此本集命名为《翰苑英华中州集》,又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集》,而通常则简称之为《中州集》。 本书体例之一是不录当时尚健在者之作,当然也不收录元好问自己的作品,所以它还不足称网罗无遗的金代诗歌总集。元好问在序中说:"念百余年以来,诗人为多。苦心之士,积日力之久,故其诗往往可传。兵火散亡,计所存者,才什一耳。不总萃之,则将遂湮灭而无闻,为可惜也。"因战乱而亡佚之诗太多了,幸有本书之选辑,金诗方得略存梗概。清康熙间编《全金诗》,即以本书为基础,加以增补,所得仅三百五十八人,诗五千五百四十四首。 本书除"帝王"、"诸相"、"状元"、"知己"、"南冠"等为以类相从编纂外,其余各家均以时代先后为序。每位诗人均有小传分置于各人诗作之前,内容较丰富,一般除生平事迹外,还常举名句名篇为例,以阐明诗人之风格特征。综观各家小传,并可得见有金一代诗坛风尚、诗作源流、诗风演变乃至当时政治事件等诸方面之重要史料。如卷一蔡太常珪小传中云:"国初文士如宇文大学(虚中)、蔡丞相(松年)、吴深州(激)等,不可不谓之豪杰之士。然皆宋儒,难以国朝文派论之。故断自正甫(蔡珪之字)为正传之宗。党竹溪次之,礼部闲闲公又次之。自萧户部真卿倡此论,天下迄今无异议云。"就已不局限于诗人各别之小传,而是金初诗坛概况之综论。又如卷十,三知己之一溪南诗老辛愿小传中云:"若将死而后已者三十年,亦可谓难矣。南渡以来,诗学为盛。后生辈一弄笔墨,岸然以风雅自名,高自标置,转相贩卖,少遭指擿,终死为敌。一时主文盟者,又皆汎爱多可,坐受愚弄,不为裁抑,且以激昂张大之语从谀之,至比为曹、刘、沈、谢者,肩摩而踵接,李、杜而下不论也。"则更不是一个人之小传,而是对南渡以后漫长的一整个历史时期之诗风,给以全面之评价与抨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本书评价说:"大致主于借诗以存史,故旁见侧出,不主一格。"可说是极为中肯的。因此本书一向被史家所重视,把它当作治金史必不可少的史料参考书,其作用早已不局限于一代诗歌总集了。 《中州乐府》不分卷,附于《中州集》之后。收词人三十六家,共一百一十三首。其中一首是宋人贺铸所作,误入。编者之生父元德明词《好事近》之后,附蔡丞相原唱及高子文属和各一首,故本集实收金人词凡一百一十四首。其中除完颜从郁等五家只有词作没有诗作的以外,其他人均不再重出小传,因小传已详《中州集》之中。其中收十首以上之词人仅四人,多为只收一两首的,加之不录存者之作,不收僧道之作,所以它只是现存金词中极少的一小部分,然而多佳什名篇,故具有极高之文献价值。 本书初刻于蒙古海迷失二年,明代毛晋汲古阁刊本,亦称"初刻中州集"。《四部丛刊》本是据董氏影元本缩印的。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整理出版的铅字排印本,是据诵芬室影元本为底本断句,参校明汲古阁本的,是通行本中较好并较易见到的本子。《彊村丛书》本单收《中州乐府》,故将原无小传的词家,用《中州集》中小传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