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十六个有趣的三角形汉字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妙趣横生。三个相同的形体会意,多为三足鼎立式结构,又称 "品"型结构汉字。这些字音、意、形,都非常有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仔细研究还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典故或趣闻。遗憾的是这些字绝大部分不常用,极为生僻,几乎变成了绝无仅有的"活化石"。
  最明亮的汉字——"晶",读"京"。"日"就是太阳,一上两下三个太阳在一起,表示很光亮的样子,我们现在形容某样东西很闪耀、很明亮,也喜欢说"亮晶晶"。宋之问的《明河篇》里有一句:"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何汉明。""天气晶"就是指天空很明亮。
  最多虑的汉字——"惢",读"所",意思是"疑虑"。你想想,三个心在一起,心眼不是很多吗?所以"惢"表示疑虑就不难理解了。
  最土的汉字——"垚",读"尧",山高的意思。并不是意外的巧合,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中,每个字摆成品型结构,都能派生出另外一个绝然不同的汉字。"垚"字不常见,虽说一副土头土脑的模样,核心却是峭拔巍峨、直插云霄。
  最强壮的汉字——"壵",读"壮",壮大的意思。这么一说,你可以理解为:"士"就是士兵,三个士兵在一起,当然很强壮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士"指古代的士大夫,"壵"就是士大夫联合在一起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壮大。
  最色的汉字——"姦",读"奸",也好似"奸"的异体字。《说文》里解释为"私""盗",《广雅》里说是"伪"的意思。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字充满了色情与暧昧的情调。
  最滑的汉字——"鱻",三个鱼,味道鲜香。读"鲜",是"鲜"的异体字。原指生鱼;抑或"新鲜、明丽"的意思;也指鲜美、应时的食物。现在,街面上不少饭馆喜欢采用这样生僻的招牌,比如:"羴"、"犇"、"鱻"等等,尽管并不一定清楚它们的读音和本意,却给人大鱼大肉、排场丰盛的感觉。
  最闹的汉字——"猋",读"标"。字型很明显,三条狗纠缠在一起,表示狗群奔跑的样子;引申一步,便派生出迅速、飙升的意思。
  最顶的汉字——"麤",读"粗",也是汉字"粗"的异体。从字型上看,一大两小三头鹿,死死地顶在一起,似乎彼此混搅,非常有力气;惜乎,只表达了动粗的意思。《左传》记载:"粮则无矣,麤则有之。"这里的"麤"是粗粝带糠的谷物。
  最畜生的汉字——"骉",读"标",字型很清楚,一匹马率领另外两匹,风驰电掣地奔跑。这个字恰恰是众马奔腾的样子。"羴",读"山",也是"膻"的异体字。掉进羊群里还能闻着什么好味儿?臊气!有句成语叫做"趋腥附膻"吗?所谓"膻",就是羊肉的气味。"犇",读"奔",也是"奔"的异体字。牛,本性温顺,三头牛碰面,也不至于太疯狂,除非蹿进了西班牙斗牛场。这个字反倒是奔跑、急匆匆的意思。
  最敏感的汉字——"毳",读"崔"。三根毛儿是什么意思呢?还是指毛发,医学上专有"毳毛"一词,指人体表面除头发、阴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俗称"寒毛"。既是"寒毛",就非常敏感,它替人体传递冷热寒暑的细腻感觉。
  最恶毒的汉字——"蠱",读"古"。字型赫然在目,一只器皿里装着一群虫子。其实"虫"的繁体,就是一上两下三只"虫"组合而成的。那么,在器皿里装满虫子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把许多有毒的虫子聚敛到一起,让它们彼此吞食,互相残杀,最后剩下的虫子就是"蠱"——这玩意儿性情残忍,毒性最烈,放在食物中,足以致人死命。
  最无赖的汉字——"掱",读"爬"。还用问吗?典型的"三只手",从别人身上窃取不义之财。"掱手"一词,变成了"四只手",仍然脱不了"贼皮",读作"扒手"。
  最昂贵的汉字——"赑",读"必"。"贝"就是钱,一上两下三个"贝"字码在一起,表示"用力的样子"。俗话说:肉好吃,钱难挣。金钱、名位所在,必然要削尖脑袋往里钻,怎么能不费劲儿呢?另外,有一个专有名词——"赑屃",读作"必细",是传说中一种像龟的动物,"龙生九种",其中一子。这家伙不但有力气,而且喜欢文字,正好跟石碑打交道。民间所谓"王八驮石碑",多为"赑屃"。
  最拥挤的汉字——"雥",音同"杂",群鸟。隼是一种鸟,三只隼在一起,表示很拥挤的样子。
  跑的最快的汉字——"飍",音同"修",表示惊跑的样子。《广韵》:惊风;又《玉篇》:惊走貌。三个"风"绑在一起,当是跑得很快了。
  最有故事的汉字——"皛",音同"小",表示皎洁,光明。关于"皛"字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苏轼曾对刘贡父说:"我和弟弟在学经义对策,准备应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不相信人间会有更好吃的美味。"贡父问:"什么叫三白饭?" 苏轼答道:"一撮白盐,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这就是‘三白’。"刘贡父听了大笑。过了很久,刘贡父写请帖给苏轼,请他到家里吃"皛(xiǎo)饭"。苏轼已忘记自己对刘贡父说的话,就对别人说:"刘贡父读书多,他这‘皛饭’定是有来由的。"等他到了刘贡父家吃饭时,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是贡父用"三白饭" 开的玩笑,便大吃起来。吃完饭苏轼告辞出来,临上马时对刘贡父说:"明天到我家,我准备毳(cuì)饭款待你。"刘贡父害怕被苏轼戏弄,但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便如约前往。两人谈了很久,早过了吃饭时间,刘贡父肚子饿得咕咕叫,便问苏轼为何还不吃饭。苏轼说:"再等一会儿。"像这样好几次,苏轼的回答老是这句话。最后,刘贡父说:"饿得受不了啦!"苏轼才慢吞吞地说:"盐也毛(冇,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 刘贡父捧腹大笑,说:"本来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报昨天的一箭之仇,但万万没想到这一点!"苏轼这才传话摆饭,二人一直吃到傍晚,贡父才回家。
  这两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知音"比喻彼此相知,情谊深厚的好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是天下闻名的琴师,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屏息谛听。当伯牙鼓琴远望高山,表现泰山高耸雄伟的气势时,那个年轻人竟然赞叹:"弹奏的美妙呀,这种琴音,巍巍乎,就像泰山一样雄伟壮丽!"当俞伯牙鼓琴凝视江水,表现长江奔腾壮阔的情态时,那个年轻人竟然又赞叹:"弹奏的美妙呀,这种琴音,汤汤乎,就像长江一样奔腾浩荡!"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俞伯牙问他尊姓大名,樵夫说他叫钟子期。俞伯牙说:"我弹奏的‘高山流水’,你都能听懂,现在我再弹奏一曲,看你能不能懂得?"俞伯牙观赏着月色,又面对着青年樵夫,轻轻抚弄瑶琴。曲毕,钟子期说:"您弹的是‘孔子叹颜回’吧!"俞伯牙不胜惊讶。他说:"正是。当时孔子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从外面进来,忽听琴音中有凶杀之意,不免一惊,问起缘故,原来刚才有一只猫,正想捕捉老鼠,孔子见了感情上受到干扰,不知不觉地在琴音中表现出来了。所以孔子赞叹颜回,把颜回看做是自己的知音。"于是两人对坐,谈论了一番琴理,十分融洽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谁知钟子期却已去世。俞伯牙极为悲痛,就在钟子期墓前,弹了最后一曲。他觉得已经世无知音,弹奏也无乐趣,便在钟子期的墓前把那把瑶琴摔得粉碎,表示终生不再弹琴。
  "高山流水""知音"的典故就源于这个故事,根据这个故事人们把了解自己的朋友叫做 "知音",以比喻友谊的深切及了解自己心意的友人之难得。
  后人有诗赞曰:月临十五醉谁家,文朋诗友共天涯。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高山流水》原为古琴曲,是中国音乐艺术中的珍品,它赞誉弹琴人俞伯牙与听琴人钟子期由知音而发展成生死之交,意在感慨"知音难求"。全曲立意清高,有气势,有形象,充分发挥了筝的演奏技巧。巍巍青山,滔滔江河,尽在筝音中,听罢一曲,心旷神怡。
  中国的语言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丰富而有趣,细细考究你会发现一些同样的词在古代和现代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如"跳槽"一词,在当下很时髦,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新鲜词汇,其意思也很明白,那就是,你炒没炒老板的"鱿鱼"?你是不是还在原来的地方工作?孰不知,这个时髦的词汇,竟然是古代的青楼妓院的行话。
  在明清时代,这个词却含有狎邪之意,相当不雅。随便翻翻明清的小说或者笔记,"跳槽"一词不时可映入眼帘。指嫖客丢弃原来的妓女另结新欢。清人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明确解释说:"原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意思很明白,这个词是说妓女的,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丢弃旧爱,另结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另个一个槽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跳槽"。后来这个也被用到嫖客身上。一个嫖客对一个妓女厌倦了,又另外找了一个,这种行为也可称为"跳槽"。
  当然"跳槽"原本的意思,并不是指家畜"移就别槽"饮食。《金瓶梅词话》里对"跳槽"的意思说得既明白,又透彻。西门庆的大房夫人吴月娘与女婿陈经济发生口角,书中有一篇韵文体的对话,吴月娘骂陈经济与潘金莲有染:"也有那没廉耻斜皮,把你刮剌上了。自古母狗不掉尾,公狗不跳槽。"听这话的意思,"掉尾""跳槽"分明是指发情或发春。家畜发情,自然不必遵守一夫一妻制,古人以此度彼,不免视为"不安于室""用情不专",再转回来把"跳槽"用到同类身上。
  对于"跳槽"一词,古书中也是屡见不鲜。明代著名文人冯梦龙编写的民歌集《挂枝儿》里有一首就叫"跳槽","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云云,这女子抱怨冤家"偷情别调",提到"姊妹们苦劝我,权饶你这遭",分明是青楼口吻。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里《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中也有"跳槽"一词:名妓赵春儿的情人疑心她厌薄自己,忿然离去,"春儿放心不下,悄地教人打听他,虽然不去跳槽,依旧大吃大用"。清代乾隆年间文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自叙冶游生活,说同伴徐秀峰"今翠明红,俗谓之跳槽",而他本人"则惟喜儿一人"。可见,古代说"跳槽"一词时,无不牵涉到青楼妓女,无不牵涉到勾栏风月。
  古代中国,良家妇女的地位很低,妓女简直就是漂亮玩物,花钱买乐的嫖客,个个儿喜新厌旧。嫖客上妓院被比作"吃草",玩到了"草色衰败"那一天,失去新鲜感"马(嫖客)"自然就得"跳槽"。诸如"调头"、"跳槽"这些旧上海的妓院用语,频繁地出现在清末韩邦庆所著的谴责小说《海上花列传》里,足见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不管怎么说,现代社会喜欢跳槽的人总是不忠于原就职单位的一种背叛行为,这跟妓女的认钱不认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于此可见,跳槽最初也不是什么光彩举动。更遑论"跳槽"已然成为高精尖人才抬高自己身价和打击原就职公司的利器!
  将"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汇用于变换工作或职业,最早或许只是句开玩笑或嘲讽的话。不过现在大家早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也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逐渐淡忘了这个词语的本来的用法,只是根据这种形象而又通俗的比喻,把它当作了更换工作的大众通行语。"跳槽"一次从妓院行话摇身一变为时髦词汇,古代词语的变迁由此可见一斑。
网站目录投稿: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