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尽快立法以保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代表们的议案一经报道就在网上引起热议,赞成者谓之"我国中等教育充分发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期待",反对者则批评这种做法急躁冒进,认为目前还不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 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总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发展需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经济社会发展又需要教育发展来支撑。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途径有两个:一是推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二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所有适龄人口能够接受12年义务教育。因此,推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不仅是教育界的一种良好愿望,而且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当然,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不仅需要盖大楼、修校舍,还要优先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立德树人的教育人才。事实上,我国2015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达94%,可以说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但高中阶段教育要列入义务教育范围,就要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要求城乡高中阶段学校具有平等的办学条件。我国有13.7亿人口,每年新增高中阶段适龄人口1400多万人,现有专任教师250多万人,且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不仅要加大高中阶段教师培训的投入,还要加大师范院校教师培训的投入。一些人担心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会投入不足不无道理,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投入才能实现这一新的跨越。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来看,推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值得说明的是,有些人混淆了高中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的概念,认为推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会弱化中等职业教育,不符合贫困地区家庭的需要;如果去除高中升学这一选拔机制,还会给大学考试录取增加压力。这种担心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一方面,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部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不是要取消中职教育,一些急于让子女就业的家庭可以继续选择职业学校;另一方面,随着普职融合措施加强,高中阶段学生可以学习一些技术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中职学生可以参加高考,实现自己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