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到


  摘 要"Hide-tech"将技术和建筑中的其他要素相结合,并弱化技术的存在感,当代一些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已呈现出"Hide-tech"的设计倾向。与"High-tech"的技术外显不同,"Hide-tech"在技术表现上是内隐的。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几则案例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了"Hide-tech"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和启示意义。"High-tech"和"Hide-tech"作为不同的设计风格,可以共存、互补,共同反映真实而复杂的世界,技术的呈现与消隐依赖于设计者内在的文化判断和价值权衡。
  关键词 高技派 技术消隐 日本建筑
  1 "High-tech"和"Hide-tech"
  在建筑设计领域"High-tech"可以称之为高技派。高技派以技术表现为主要创作手段,用以展示建筑的技术之美和科技内涵,在美学上追求表现高技术,借以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高技派的代表作品包括皮亚诺和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大楼、卡拉特拉瓦设计的里斯本东方火车站等。"High-tech"强调高科技的建筑形象,经常通过暴露结构、设备等来达到技术表现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炫技"特征。"High-tech"作为现代重要的建筑创作风格影响了大量建筑师,也见证了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突飞猛进。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却呈现出"Hide-tech"的设计倾向。与"High-tech"强烈的技术表现不同,"Hide-tech"是将技术与建筑中的其他要素相结合,并弱化技术的存在感,对技术的运用和表现是含蓄内敛的。"Hide-tech"风格的建筑作品普遍具有低调、理性、简洁、谦逊、精致的特质,虽然多数设计作品非常前卫,但并不夸张,可谓平淡之中见神奇。"Hide-tech"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技术的消隐,并寻求技术最优化的表达方式。"Hide-tech"并非不重视技术,相反技术往往独具匠心,甚至可用技高一筹来形容,只是它不像"High-tech"那样急于显露和表现自己,而是主动从视觉表现中后退,使建筑的其他述求得到更好地表达。
  2 "Hide-tech"的几则案例
  在日本当代建筑师的作品中,具有"Hide-tech"风格的作品很多,选择以下几则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初步分析,试图理解"Hide-tech"的精神和内涵。
  (1)日建设计公司设计的日本千叶Hoki博物馆是一个私人的博物馆(图1),专门为Hoki先生展示他的私人收藏。为了提供最适合鉴赏展品的建筑环境,设计师尝试了许多新的技术,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支撑30m悬挑的钢板墙体。整个30m的悬挑由非常薄的钢板构成,蕴含着高技术的内涵,同时钢板墙体作为主体结构,墙体表面的涂装、空调管道、照明设备等都被巧妙地融合在钢板墙体这一材料之中。通过焊接一体化的结构墙体,将挂画的轨道和十字形焊缝等隐藏起来,使观赏者可以在没有任何杂物、没有任何缝隙的画廊中与展品对话。技术消隐之后,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类似手工艺品般的精致、纯粹之美。
  (2)西泽立卫设计的丰岛美术馆(图2)位于面朝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山坡上,建筑就象水滴的形状,由自由曲面的混凝土薄壳构成,与自然环境十分融合。混凝土薄壳的最大跨度达到60m,创造出巨大而统一的室内空间。壳体上开了几个大洞,光线和雨水能够进入建筑。壳体高度比一般壳体建筑的高度要低,如同地景建筑一般生长在大地之上。壳体是在基地上用土堆成小山包,以此作为混凝土壳体的模版,依靠这种泥土模版法,使自由曲线的壳体能够表现出柔软的感觉。在设计过程中西泽用软件进行了密度模拟,施工时预留了一些孔眼,让工人们进去把泥土掏出来。最终完成的丰岛美术馆纤细而有力,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妙的建造技术隐藏于平静而纯粹的物象之中,给人以简约、宁静、平和的感觉。
  (3)西泽立卫、妹岛和世设计的瑞士洛桑的劳力士学习中心(图3),其漂亮的混凝土表面和流线型的有机结构呈现出纯净、飘逸的感觉。劳力士学习中心由缓曲率的混凝土壳体楼板为结构支撑,通过计算机模拟形成最小的弯曲压力,最大的跨度为87m,抬高6.1m,壳体的厚度为60~80cm;小的壳体的跨度约40m,抬高3.7m,壳体的厚度为40cm。这些壳体结构以70个地下预应力线缆拉撑,底部光滑的木结构和钢结构通过精确的混凝土浇筑而达到最佳效果,结构技术在成就建筑之美的同时巧妙但不过分。我们常叹服于某个建筑的流动空间和有机造型,却忘记了其简约、谦逊的背后有着结构技术强有力的支撑。在当今主流建筑正在追求张扬、标志的时候,妹岛和西泽有意识地运用技术消隐,从而使建筑保持了一份空灵和纯净,传达给人一种工艺品般毫无瑕疵的简洁。
  (4)由前田圭介设计的Atelier-Bisque Doll(图4),是一个人偶制作工坊兼展厅,力求保持一定私密度的同时形成开放的工坊和住宅。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的垂直层叠的"漂浮带"产生空间的多样性,钢结构被明确分为三个部分:1)钢夹板形成的漂浮带;2)平行桁架结构形成轻快的屋顶;3)利用书架做承重墙。三个结构部分别承担了力学上不同的作用力。设计师以书架代替常见的墙和柱来支撑屋面,在这里书架将建筑和结构功能合二为一。结构完全消隐在功能和空间之中,独具匠心的结构逻辑表现出建筑边界的模糊和建筑空间的不确定性。
  (5)伊东丰雄在2002年设计完成的蛇形画廊(图5),结构采用由550mm的扁钢形成格子梁桁架结构,看似极其复杂的随机外形其实是由正方形扩大、旋转而生成,图案化的结构线配合虚实相间的表面处理方式从视觉上弱化了结构体系的力学作用。结构体系在覆盖了17m×17m建筑空间的同时,消解了梁、柱和门窗,成为既是结构又是建筑的物体。
  类似的还有伊东丰雄为纪念布鲁日获选欧洲文化之都建造的铝亭(图5),有着富有表情的几何图案和椭圆韵律。最初的结构构思是采用蜂窝型铝板结构,由于铝材过于柔软结构无法成立,因此需要增加结构强度,铝亭中的每个漂浮的椭圆铝板具有增强结构的作用,从而使结构材料具有建筑表现的功能。这种做法的积极意义在于设计者有意识地隐藏了结构属性,不再直观透露出力学的意义。
  3 "Hide-tech"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及其启示意义
  从上述几则案例可以发现,具有"Hide-tech"风格的设计作品,虽然蕴含着很高的技术内涵,但其外在表现却含蓄、内敛、沉着而低调。通常人们只有深入探究才能发现其中的科学之美、技术之妙,当了解其中的技术奥妙后,又不禁为设计师的匠心独运而折服。"Hide-tech"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及其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
  3.1 "Hide-tech"的价值取向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技术本原-技术至上-技术回归"三个阶段,如何认识和处理技术与建筑的相互关系是当代建筑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High-tech"在技术表现上是外显的,而"Hide-tech"在技术表现上是内隐的。"Hide-tech"的价值取向是在建筑与科技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对于"Hide-tech"而言,高科技绝不仅是一种风格,而是渗透在建筑细节中,与建筑本体息息相关的且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Hide-tech"依然重视技术对建筑的重要作用,但并不强调技术的外在表现,而是力求将建筑本体与技术要素真正融合,并适当弱化高科技的存在感,讲究低调、含蓄、精致、精细、周密、简单,不图惊天动地,但求炯永实用。"Hide-tech"已不再纯粹以技术表现为目的,而是逐步进入诗意建构的范畴。这就要求建筑师在重视技术的基础上,加深对地域环境、历史文脉、文化情感等的理解和体悟,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的内在"品质"。这也正是卡瓦雷斯·瓦洪拉特将他对建构学的思考归纳为"在技术的呈现与消隐之间"的重要原因。
  3.2 "Hide-tech"的建筑精神和文化内涵
  当代部分日本建筑师作品中"Hide-tech"的精神内涵是与日本文化一脉相承的。清寂、寡欢、纯粹、涩甘的精彩,可谓是日本审美的高境界,在日本文化概念中侘(Wabi)、寂(sabi)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词,侘和寂都是指残缺之美,带有不完善、不圆满、不恒久的意思;这两个词也可以延伸指朴素、寂静、谦逊、自然,有些日本设计师认为甚至可以用"禅寂"来代替。正是日本文化中的这种禅寂之美成就了日本建筑师低调含蓄、不事张扬的特性,于细微处见品性,不繁复、不鲜艳,追求一种恬淡和质朴的美。"Hide-tech"以一种谦虚低调的方式,将东方美学、禅意的意念贯穿在整个建筑和环境空间中,其实有内在的高调,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简单的视觉冲击。
  隈研吾在《负建筑》中表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在他看来所谓负建筑是对人类释发善意的建筑,不张扬、不卑不亢;关照生活的初衷,诚实、坚持空间与时间的对话;温暖、朴实,从建筑本位和单体层面都回归生活;造就以人和生活,而非以建筑为中心的场景。这种低调平实的建筑观与"Hide-tech"的精神是内在统一且一脉相承的。
  3.3 "Hide-tech"的启示意义
  日本当代部分建筑师以自己的作品诠释了"Hide-tech"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在探讨技术和文化关系的层面又有了新的发展。"Hide-tech"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建筑创作中我们可以表现技术,但技术表现并不是建筑的最终目的。如果片面追求建筑的技术表现,技术表现就成了设计的目的而非手段,如此本末倒置也就背离了设计的本意。
  建筑师要建立全面的技术观,努力追求技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文化的多元相洽、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共鸣。"Hide-tech"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文化思维,有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反思建筑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技术合理性与形式创新性的统一。"High-tech"和"Hide-tech"作为不同的设计风格,可以共存、互补,共同反映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建筑世界。技术的呈现与消隐依赖于设计者内在的文化判断和价值权衡。
网站目录投稿:曼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