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的职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世界发达国家教师职前培养发展趋势看,逐步趋向于开放化、多元化,近年来实行的"本科+硕士"模式、"3+2"模式各具特色,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大学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合作,教育实习特色明显。对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我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路径提供经验,对建立更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培养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教育教学的反思和研究能力,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5-0110-03 【收稿日期】2014-03-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DB1211005)子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路径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才嘉红(1968-),女,哈尔滨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及职业教育理论。世界发达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进程中,普遍重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立了科学、理性、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不仅培养出了个体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而且构建了整体的、团队的"双师"能力。深入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为推动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我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路径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美国职业教育没有中国意义上的完整、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相关的职业教育内容在高中阶段是以职业教育课程形式提供的,而更多的职业教育则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社区学院进行。为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对发挥关键作用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获得大学学士学位,才能取得任教资格。因此,美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经历了从师范学校到教师学院再到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历程,其培养方式主要有四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具体是指学生接受四年的本科教育且考核合格,毕业后获得文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为四年培养。将四年制本科的教师培养延长至五年,接受教育理论及实践的训练,即"本科+硕士"培养模式,成为培养教师这一专业人员的基本模式。对职业教育、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的培养是传统的学科模式和采用师范院校与中学或职业学校合作的专业发展学校(PDS)培养模式。前者在校本部或分校开展,可以通过大学学位课程学习、实习和毕业考试获得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也可以通过替代模式取得。课程内容包括普通教育、技术方面的内容、教师教育学。后者经师范教育机构实现培养,在职前培养阶段要接受专业训练和广泛的职业技术教育训练。要获得学士学位,要求完成124个学分,专业课程(一般至少为12学分核心课程)包括必修课以及占一定学分的选修课。必修课包括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综合课程的策略与技术、教学计划、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选修课范围大些,主要与专业方向有关。实习(包括教学实习)平均占16个学分。 法国职业教育教师在学校本位的系统下接受教育和培训,以实现从纯粹的学校课堂教学走向工作与学习交替教学的能力突破。自20世纪90年代起,法国建立教师培训学院(IUFM),取代原有的各种教师培训机构,主要采用"3+2"模式培养所有层次的各类教师,并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法国要想成为中学教师必须通过教师会考,参加会考的考生前提条件是具有大学三年级学业文凭(并取得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力。教师培训学院的课程分两年完成,第一年是准备教师会考阶段,以校内课程为主,主要学习教育研究方面的学术理论。必修课包括:法文、数学、历史、地理、科学、工艺、音乐、艺术、外语或地方语和体育运动。除此之外还有专业训练课程(根据考试类别设定),包括:口才训练(21小时)、教育心理学(30小时)、教育制度(12小时)、学校职能(6小时)以及教师专业的准备(18小时)。会考通过后进入第二年交替职业培训期学习,这一阶段的培养注重教学实习,在真实的教室中完成。理论课程有:学校职能(12小时)、教学专业知识的加强(80小时)、教学器材的使用(24小时)、学科教学教材教法(290小时)、教学实习(357小时)以及自由选修(24小时),经过一年的实习,考核合格者,才能转为正式教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体现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教育调节的企业中心模式"。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可分为职业学校教师、企业教师或跨企业教育中心教师。其任职资格要求很高,要求如下:①具备完全中学毕业或同等学力;②接受过职业教育或在企业工作1年以上;③在大学学习9个学期并通过国家第一阶段考试;④进入教师教育学院学习最多2年,做过实习教师,并通过国家第二阶段考试;⑤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⑥具有人品资质(爱护儿童,遵纪守法)。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为期9个学期的大学课程,累计300学分,课程设置包括主修职业教育专业(120-125学分,其专业教学论占10-15学分)、辅修职业教育专业或普通教育专业(80-85学分,其专业教学论占10-15学分)、教育科学(30-40学分)、学校实践调研(30学分)以及硕士论文(20学分)、企业实习一年。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一阶段国家考试,考试通过者进入第二阶段为期2年(现已缩至18个月)的师范教育学习,在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两个机构里同时进行。一方面参加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专业教学法方面的研讨;另一方面,要到职业学校去见习,亲历教学实践,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在师范教育的第一年,新教师要在经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90课时的上课任务,根据教学效果,决定第二年是否能独立完成8-12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职业学校见习期间每周还要到教师进修学院学习1天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师范教育期以第二次国家考试结束为终点,通过者有资格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二、国外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主要经验通过对国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职前培养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将其纳入到教师教育的大系统中,逐渐从定向的师范教育发展为非定向的教师教育,实现开放的教师教育模式。 1.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 各国的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一直致力于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其学术性体现在: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长,要同时学习专业学科、专业学科教学论和教育科学三大类课程。师范性主要表现在:重视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一般占学分的20%-25%,大学开设的教育理论课程非常完备,基本上涵盖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这种将学术内容融入职业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2.高素质的生源 德国的教师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基本都由综合性大学承担,其招生条件十分严格,不是所有的中学毕业生都有资格报考师范专业,只有完全中学的毕业生才有资格申请进入学术性大学学习有关教师教育课程。在法国要想成为中学教师,必须通过教师会考,而美国要求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在进入行业之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学位(最低要求是学士)或者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后的5-10年内取得学士或以上学位。这都保证了师范生来源的优秀,值得我们参考。 3.课程设置体系科学合理 美、法、德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一般分为教育科学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训练3个部分,各类课程比重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教育类课程一般都占总学时的40%左右,美国本科水平的教师培养中教育类课程约占全部课程的20%,德国教师教育专业学分构成中,完全中学教师专业课程占70%,教育科学课程占19%。 4.突出教育实践训练 美、法、德教师培养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突出教育实践训练。以德国为例,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期为24个月。教育实习分为观摩、试教、独立教学、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观看中学教师如何组织管理教学,时间不少于4周。第二阶段,主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和在研修班进行理论学习或研讨,时间为3-5个月。第三阶段,实习教师独立组织自己所任教的2-3个学科,时间为1个学期。第四阶段,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时间为1个学期。 5.典型的大学和高等师范学院合作培养 以法国为代表,所有师范生的职前专业教育在大学完成,3年学历和学士学位是报考师范院校的起码条件。师范学院负责未来教师的职业培训,其目的是引领未来的教师,帮助其理解教师行业的所有范畴及其责任,并使教师一方面能够夯实教育及学科演变的深厚基础;另一方面使其在开展的教学活动中,能够适应学生的多样性发展,充分发挥大学和高师院校办学优势,是未来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国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对我国教师培养的启示重视教师教育,建立一支庞大、专业、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发达国家世纪转换时期教育改革的焦点。纵览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 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纵观国外教师教育模式可知,培养反思研究型教师,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今后确立教师教育模式的主线。目前发达国家教师培养除了要求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外,在培养目标上更加突出了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发达国家对教师教育研究的重心逐渐集中在教师本人如何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上,要培养善于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研究型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能力水平,教师由过去"作为技术员的‘老师转变为作为专家的‘教师"。 2.为开展和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启示 发达国家教师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试图建立一种充实而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占总学时比重较大(25%),开设实践起步早(大多在第1学期开始)、跨度大,使师范生时刻受到师范氛围的熏陶;从结构上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职业性质;从内容上看,现代教育理念达到充分体现;从功能上看,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3.为提高中职教师学历层次提供了实例 无论是"4+1"模式还是"3+2"模式,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教师职前培养的年限逐年延长,教师教育的层次向高学历发展。教师学位硕士化相当普遍,特别是德国各层次的教师都拥有硕士学位,为我国提高中职教师学历层次提供了实例。 4.为创新我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路径提供参考 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机制,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由师范院校培养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为由综合性大学及高等师范院校共同培养,并有向开放式、多元化模式转换和向大学化培养的趋势。培养模式保证了师范生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结合,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设计,兼顾学科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学科水平和教育专业素质,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培养中"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的矛盾,为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双师型"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制造"高水平人才的"工厂"[J].中国教育报,2007-03-30(6). [2]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1,(5). [3]菲利普·葛洛曼,菲利克斯·劳耐尔.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M].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