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简称明大)评教制度具有鲜明的服务特色。通过介绍明大评教问卷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借鉴明大评教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在评教制度上需树立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评教不能只关注结果,要重视教师成长、学生进步的过程。 【关键词】明尼苏达大学;评教;服务意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5-0107-03 【收稿日期】2014-03-11 【作者简介】姚少霞(1981-),女,广东南海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英语语言文学。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展学生评教,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以评促教",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职业成长。然而在实践中评教存在不少问题,以至于强调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没有发挥作用,"以评促教"只流于形式,教师往往难于从中获得提点。学生虽然是评教主体,但是他们的作用有限,他们的学习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学校管理层从意识上没有完全树立为师生服务的观念,更多是把评教看做监管教师的举措。他们很少深入教学一线,关注师生的教学过程、教学状态,帮助教师进步,聆听学生教学诉求。 美国评教制度开展比较早,有丰富的经验。在实践中,他们重视教学评价的过程,主张人本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掌握评教的内涵与实质,完善学生评教体制。 一、明尼苏达大学评教机制介绍 在美国诸多的高校中,明尼苏达大学(简称明大)是美国享有盛名的公立学校,具有优秀的教育传统。而明大的评教制度也非常有特色。学校聘请专门的统计服务部门(The Office of Measurement Services,简称OMS)根据各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建议,设计评价问卷,收集分析数据,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完成后,OMS会把报告传送至教师所在教学单位及教师本人。原始问卷也发还给教师。目前,OMS使用的问卷是the Student Rating of Teaching(简称SRT),是在原有问卷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简称SET)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需要,重新修改而成。SRT经过一年反复测试,于2008年春学期正式启用。 1.SRT设计的形式 评价问卷题目设计分两种形式:选择与评论(问答)。选择题有涉及程度层面,如从"赞同"到"不赞同"之间分成六个程度等级,即十分赞同、赞同、稍赞同、稍不赞同、不赞同、十分不赞同。也有涉及内容层面,如修读该教师的该门课程每周作业量等。评价主体(学生)从中做出相应的选择。评论题是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己的学习做出评论。[1] 2.SRT设计的内容 题目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学生个人信息、教师教学评价、教学环境评价以及教学信息发布。 学生个人信息: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年级、平均绩点、课程修读的要求(必修或选修)等。这部分信息不会发送至评价对象(教师),只用于对评价主体进行分类统计,保证评价报告的效度和信度。如果每一类别评价学生少于5人,评价报告将不传送给教师。 教师教学评价:这部分内容与国内评教内容大同小异,基本围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表达、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然而方式不一样,国内评教往往量化结果,SRT有开放性的题目,欢迎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SRT重视教学效果环节。有多道题目是围绕教学效果展开,并且从学生学习角度设计。 课堂物理环境评价:课堂物理环境评价主要包括声音、光线、教室座位安排、教学设备等显性环境的评价。 教学信息发布:这部分题目由学生议会参与设计,作为公开信息,供以后学生选课参考。问题涉及课程的难度、作业量、修读价值等。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课程信息,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特点,做出是否修读本教师本门课程的选择。 OMS承诺把每位评价对象(教师)的评价报告存档,同时不定期更新教师的课程信息,及时向教师们提供合理公正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反思教学,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促进有效教学。学生也可以从网上获取更多课程信息,加深对于教师以及课程的了解。 二、明尼苏达大学评教机制的启示 明尼苏达大学聘请了专门机构OMS,从事学生评教工作。这并不是说美国高校都采取这种模式。国内高校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暂时还不能实现。然而OMS的服务理念还是值得借鉴。毕竟国内高校的评教体系对于教师来说,更多是起监管作用,以评价分数作为业绩考核或评优评先的门槛。对于如何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服务意识是缺失的。而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习得效果。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不仅教师需要反省,学校层面也有必要思考。OMS的评教机制运作及SRT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1.服务教师 SRT的内容广泛,其中包含评价主体(学生)的个人信息、课堂物理环境等,并对评价主体进行分类统计,尽量避免非教师因素造成的评价偏差。学生的背景特征与评教结果是否存在直接关系,许多学者都持有不同看法。美国教育学博士森特拉(Centra)通过调查,认为"学生或课程特征与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是不显著的"。心理学家麦基奇( Mckeachie) 也通过大量研究,认为学生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和水平不会对学生评价造成很大影响。[2]但也有学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课程特征、年级等都会影响评教结果:课程与所修专业关系越密切,学生越会重视,评分也越高;课程越容易,评分也会越高。一、四年级学生评分一般比二、三年级学生评分高。[3]而课堂物理环境是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课堂环境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将会影响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对学生认知和情绪产生作用,成为影响评教结果的潜在因素。问卷设计中保留这些项目,并对评价主体进行细致分类,尽可能排除潜在变量的干扰,力图给评教对象(教师)提供相对客观的结果。 同时,问卷中除了典型的选择题,还设有评论题,不仅局限于设计者提供的指标选项,学生可以从自己"学"的角度观察教师上课,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开放式的问卷题目使学生不受限制,有更大发挥的空间,提供更多丰富的细节。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细节了解自己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管理者也可以根据这些细节更为全面地了解师生的教学状况。 而目前国内高校没有专门设立评教统计机构,主要还是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学管理部门往往以教务系统的指标量化为考查依据,学生打分完毕,教师的评教结果迅速呈现,学校也以评分成绩来评定教师的教学业绩。量化的评判使教师难以信服。 帮助教师提高水平,也就是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只有评价公平合理,教师才容易接受。只有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才能从心态上,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美国教育家斯塔弗比姆(D.L. Stuffebeam)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是作为工具,"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4]虽然他主要针对的是课程评价模式,然而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评教制度,因为两者评价的出发点和本质是一致的。学校应该转变管理的本位思想,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广泛收集师生意见,重新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使指标贴近教学;同时,全面研究和评估教师教学,对教师评教结果系统存档,并借鉴教师互助模式、专家介入模式,通过同校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互动或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取经,获得改善教学的建设性意见,实现"以评促教"的真正意义。 2.服务学生 SRT问卷中教学信息发布的题目是由学生参议会参与设计。学生参议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从学生角度出发,反映广大学子心声。而这部分信息公开发布,可以作为学生日后选课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学生选课提供便利。同时信息的公开化对于教师来说,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符合评教的发展性原则。 从学生参与设计问卷,到学生可以网上查阅课程授课信息,这些环节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学生评教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教学和评教是密切相关的,"以学评教"也成了评教的发展方向。国内学者张家琼等曾经从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主体三方面概括了"以学评教"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1)以学生熟悉的课堂教学事件作为评价的内容;(2)以学生熟悉且运作简便的方法作为评价手段;(3)以任教班级的学生群体作为评价主体。并强调评教过程应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5]美国学者Reba M. Burnham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观察学习过程并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观感受之前,是不能断定一堂课的好坏的。"[6]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的"消费者",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声音,评教体制不应忽视他们的作用。 就评教内容而言,学校可以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并鼓励他们提出多方面建议,尤其是在学习效果、学习感受等方面,丰富现有的评价标准。学校也可以增设评论环节,使学生可以"有话可说"、"畅所欲言",不拘泥于固定的选项内容,自由发表意见。通过开放式交流,把量化结果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评价效度和可信度。 学校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评教,以学生熟悉、喜好的方式与之交流。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学生能够表达即时教学体会,有利于形成性评价的生成。同时,新媒体的开放性功能能促进学生、教师、管理者之间多向互动。[7] 以生为本、以学评教,学校应该从自身做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评教。目前国内高校一般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要求学生参与评教。学生虽然完成了评教,但往往是敷衍了事,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归根到底,学生没有明白评教的真正意义。学校应从实践中,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受到尊重的;让学生了解,学校及时改进的步伐。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学生干部会议、学生代表会议,倾听学生的需求,向学生传达学校的教学改进方案、整改进度及难处等;也可以通过网络通告的形式把信息向学生发布。只有学生的意见得到反馈,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评教的意义,才会自觉参与评教。 三、结束语 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师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学校不能只关注评价结果,或使评价流于形式,应树立科学的服务意识,重视教师成长、学生进步的过程,使评教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http://oms.umn.edu/srt/[2013-11-20]. [2]王永林.学生评教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教育科学,2005,(1): 28-30. [3]何云辉,秦国柱.高校学生评教结果影响因素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1): 66-70. [4]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7. [5]张家琼,朱德全. 发展性评价视域下"以学评教"的标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61-164. [6]Reba M.Burnham.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past,pres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Theory into Practice,1976,(4):301-305. [7]姚少霞. 网络新媒体视野下的学生评教体系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3,(12):1645-1647. Service Consciousness in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nlightenment of the Mechanism of Student Evaluation i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YAO Shao-xia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 China) 【Abstract】Service consciousness has great feature of the Student Rating of Teaching(SRT) i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merica.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sign pattern and contents of SRT, we find that service consciousness in the evaluation needs to be developed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Since the outcome is not the only concern,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close attention to both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progress. 【Key word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tudents Rating of Teaching; service consciousness;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