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学习并快乐着回到春秋读论语第章


  来来来,吃瓜群众看过来;
  去去去,回到春秋读论语。
  圣人登场,诲人不倦;
  弟子捧场,学而不厌。
  正襟危坐。开卷!
  第1章 学习并快乐着
  读书人怎样有一个快意人生?参透了这三重境界,学习其实很快乐
  今译
  孔子说:"学习能按时温故知新,心中不是很欣喜吗?有同门学友从远方来,不是更加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怨不怒,不就是君子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之一
  这天孔子的心情一定很好。也许是又新进了几位弟子,孔老师结合自己的为学经历,喜滋滋地将做学问和立身处事的要诀传授给同学们。其核心就是读书人怎样有一个快意人生,前后贯穿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年轻时要拜在名师门下,听传道,学而时习。这个"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习",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把个"习"字说得很形象:"习,鸟数飞也。"就像春天农家屋前常见的小燕子,整天飞过来绕过去,练习飞行技巧,小鸟内心别提多快活,真是"不亦说乎"。这个"说"字读作"悦",古代两字通用,意思就是喜悦、欢喜、快乐。
  这里重点来了——"学而时习之",强调不能死读书。学习需要理解,明白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所以古人认为"学",就是"觉",就是"明理",就是"悟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时习之",时时刻刻,学以致用,反复实践。实践的过程,德育当然是摆在首位的,要学习做人的各种美德与礼仪(习礼),另外还包括学习庄严神圣的音乐舞蹈(习乐)、进行体育锻炼(习射),还要考驾照(习御),研究数学和训练运算能力(习数),等等。用现在的话讲,大体上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说起全面发展,孔老师本人就是一最好典型。生而好学的他,终生都在给自己充电。很多人读书是为了能捧上铁饭碗,享受俸禄,但孔子的求学不是为了吃饭,而是精神世界不断充实、丰富的过程。
  孔子自小就学习各种祭祀仪式和礼仪德行,并且还反复演练,到26岁时,已是鲁国小有名气的学者。但他并不满足,逮着机会,就迫切地向郯子请教少昊时代的职官制度、典籍历史等。少昊是三皇五帝之一,郯子是少昊后裔,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故事的主人公,有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孔子曾专程寻访擅长音律的苌弘,多次登门求教韶乐与武乐的异同。孔子是位音乐发烧友,甚至听了三个月的韶乐,竟然忘记了肉味。一位名叫师襄的古琴大师,更是从没见过孔子这样拼命学琴的人。他向师襄学一支新曲,从技艺到神韵,从志趣到精神风貌,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看见文王的影子在乐曲中显现出来才罢休。
  道家的鼻祖老子,孔子只跟他见过一次面,但只此一回,便论尽了人间苍穹,无涯理道,生命万象。孔子虚心好学,甚至连遇到7岁的小孩也肯谦恭地行师礼。他周游列国时,一天正坐车赶路,发现前面几个小孩在路上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孔子的专车被这个土城挡住了。孔子下车,微笑着问:"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其中一个叫项橐的神童回道:"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经过几番问答,其口才实在让孔子折服,于是当场拜项橐为师,并绕"城"而过。
  孔子的体育成绩更是彪悍,大概源于贵族血统的父亲遗传吧,他父亲叔梁纥是鲁国闻名的大力士。孔子从小就力大过人,据说可以举起沉重无比的悬城门,再加上经常的训练,练得一手好箭术,遇到那种大场面的仪典活动,人们都会争相观看他的射箭表演。
  第二重境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有所成之后呢,弟子们当然要出去干一番事业了。但参加工作之后,还有学长学弟自远方来,相互切磋学问,交流信息,弦歌一堂,岂不更加快哉?
  "朋"这个字,现在都和"友"字连起来讲,指一般的朋友,但古人有严格的区别。《礼记》的解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同一个老师门下求学的,叫做同门。同门之间称作"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学。而"友"则指"同志",即志同道合,相互之间志趣相投。要是同门又恰巧志向一致呢,那就称得上是真正的朋友了。
  不过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朋",因为"朋"这种关系是维系弟子之间感情的纽带。大家都是孔门弟子,人生志向和所走道路可能不尽相同,但在孔老师的悉心教诲下,大家都确立了人生目标,都对学问之道有孜孜的追求,同门的友谊是长存的。那时交通不便,见面一次不容易,所以一旦有同学自远方来相聚,那欢乐自然是溢于言表的。
  第三重境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修养有成的君子境界了。"愠"是心里燥热、不冷静,引申为怨恨、生气、发怒。就一般人而言,如果感觉自己有一肚子本事,又是有学问又是有道德,但却没人了解,没人关注,没粉丝点赞,更没朋友圈转发,就难免会心生怨恨,要大发牢骚了。而君子应该怎么应对呢?孔子认为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
  君子只求有德,至于别人知不知道,根本就不要去惦记着,不会轻易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哪怕只有天知道——"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篇》),也不会发脾气,不会心生怨恨,自己只管做君子就是了。呵呵,很爽吧?这已经是修炼到学问的高深境界了。正如朱熹所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孔夫子的教学方法实在是妙,引导同学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成长为正人君子。
  翻开《论语》,第一眼看到孔子的人生态度,就是乐观地对待人生。而通篇的《论语》,居然从头到尾没有一个"苦"字,偶尔谈到"忧",也是"乐以忘忧"。孔子那种心里自得的样子,那种乐趣快畅的人生感受,确实是把追求理想看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孔子的精神家园是充满幸福阳光的。
  读完本章,有两个成语请记下来:
  不亦乐乎
  学而时习之
  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读《论语》可以改变人生。文化学者乐道也推出的长篇连载《回到春秋读论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解读经典。每天花几分钟时间阅读,就能了解传统文化精华,明白待人处世之道,提高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应对能力。
  版权声明:《回到春秋读论语》为文化学者乐道也长篇连载原创作品,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转载,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网站目录投稿:映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