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展开学调研,在查看教师计划时发现,一个任教一年级的老师写道:"上学期由于班内部分学生基础太差,导致期末考试成绩偏低,扯了班级后腿。" 与该教师座谈时,询问"学生基础太差"是什么意思,老师很是激动:"班内有五六个学生,刚入学时什么也不会,不会拼音、不识字,算数经常出错,学习随不上大流儿。"和这位老师交谈完,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一年级孩子刚入学,何来"基础太差"? 按照义务教育学制规定,小学一年级是孩子正式上学的起始年级。"起始"的意思就是"刚刚开始",从理论上来说,孩子的学习是一张白纸,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当然也就无所谓"基础好差"。 当下对一年级学生持有"基础差"之说的教师并不在少数,这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了,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了,孩子从牙牙学语起,家长就开始教孩子识字、数数;不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更是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把小学一年级部分内容拿来让孩子提早学习;有些孩子上学之前还要再接受所谓的"幼小衔接"教育,他们进入一年级前,已经像个"小博士"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将一年级教学起点定位在了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把本应"从头"开始教起的知识,从零开始培养的技能,轻描淡写,匆匆略过,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做题之类的"应试"训练上。一开始就用"分数"给学生划分等级,那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基础当然就"太差"了。 当下,我国还未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教育部虽然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但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规定统一的教材,更无相关部门或机构对其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加之公立、民办、私立各种类型幼儿园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参差不齐,导致孩子接受的教育并不相同,这便形成了少数教师观念的中的"基础好差"。 "一年级孩子基础差"的理念是相当有害的,它让教师教学不再是从零开始,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还未开始,就成了差生。即便孩子上学前有一定的基础,也是碎片化的、零散的、不完整、不标准、不系统的。特别是数学,学前孩子只是一种表象化的、感性认识,并未形成"抽象数"的概念,对数的计算,只是一种基于记忆的表面性结论,并未真正理解计算的实质、算理,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 因此,一年级教学内容看似简单,教起来并不容易,一年级的老师并不好当。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认几个字,识几个数,而是肩负着引领学生走进学习大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任,为此,各学校应对一年级教学高度重视,选派有爱心、责任心、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同时,要加强教师培训,让每位一年级教师精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切实吃透教材精神,牢固树立"零基础"教学理念,夯实学生学习起点,帮他们迈好学习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