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攀古奕世


  清代中期以来为人称道的吴门"贵潘",主要是指乾隆时期的潘冕之后。该族由商而仕,因科举而蔚为吴中大族,延续有清半祀而不衰。其三房潘奕基一支的著名人物潘世恩、潘祖荫,祖孙继美,尤为显达。其累官枢要,屡掌文衡;于朝政敢于主持正义——若潘世恩之保举林则徐、潘祖荫之力保左宗棠,皆具人伦之鉴;而在地方上,以潘曾沂、潘曾玮为代表,积极主持参与公共事务与慈善事业,可谓影响深远。而作为吴中诗礼簪缨之族,贵潘在传统文人鉴藏史上亦有相当之地位。相较于长房潘奕隽一支以书画收藏闻名,此三房一支则以金石碑版与古籍版本蜚声。当然,贵潘此三房一支在书画的鉴藏上也并非全然一片空白。
  2018年度苏州博物馆"攀古奕世"展,乃是清代藏家系列展之三,力图呈现此三房一支的收藏全貌与风雅趣味。本文就此次展览中苏州博物馆参与展出书画展品分作三个层次作介绍,以窥其家族文化之一斑。并特以兹文,纪念该族以潘景郑为代表的前辈鉴藏家,对本馆文物典藏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一、关于家族园林文化
  明清苏州多名园,贵潘通过书画视觉形象,为我们保留了家族园林文化经营的情况。苏州博物馆此次展出的作品,有三件作品与之直接相关。一是张深《临顿新居图卷》(图一),纸本设色,纵28.8厘米,横118厘米。所谓"临顿新居"者,系嘉庆年间潘世恩购得顾氏凤池园以奉养其父潘奕基者。建成之后,潘世恩长子潘曾沂即先后请名手绘图。此为《临顿新居》第一图。作者张深(1781-1843),为张崟之长子。字渊叔,号茶农。承家学、工诗画,嘉庆庚午(1810)乡试第一,乾隆癸酉(1813)入京宦游,得与潘世恩、潘曾沂父子、吴嵩梁等人交往,馆藩邸十余年,此图即当时在京据潘曾沂之描绘想象所绘。庭院中曲廊回绕,松林掩映,室内书籍堆叠盈案。笔墨温润,风格显然是吴门文派园林山水的特色。卷尾穷款:"丹徒张深制"。钤"张深书画"白文印、"茶农"白文印。卷首有潘世恩同年英和题名并系诗一首,卷后则题跋累累,依次为潘奕隽、潘世恩录其父潘奕基旧诗、潘奕隽、韩崇、祁寯藻、初彭龄、吴嵩梁、钱仪吉、陈同光、顾莼、韩崶、徐松、顾翰、卢南石、张祥河、黄钺、许乃普、田嵩年、戚人镜、朱臶等十九家,蔚为壮观。
  其二是张崟《临顿新居第三图卷》(图二),纸本设色,纵23.9厘米,横201.5厘米。考《临顿新居》第一图作成不久,潘曾沂又请王学浩画了《临顿新居》第二图、请张崟绘《临顿新居》第三图。惜第二图下落不明。张崟,字宝岩,号夕庵,镇江人。其父张自坤,能诗善画,多蓄古人真迹。张崟幼年开始学画,因其父和王文治、潘恭寿是好友,故得以随侍左右,请教诗书。其山水上师沈、文,力脱四王窠臼,乃是清代学习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卷画面曲廊遮护、青桐高引、梅竹繁密,亭台楼阁出没隐现其中,布景中除了室内琴书之外,可见文士往来其中。风格乃其典型的细密清润风格,亦出自吴门的影响,堪称是其成熟风格的代表作。卷后自题"临顿新居第三图道光乙酉(1825)嘉平月张崟为功甫先生作即希正之",下钤"夕菴"白文印。引首潘奕隽题名,卷后亦题跋累累,依次为朱绶、吴云、屠倬、沈传佳、沈廷照、齐彦槐、张吉安、尤兴诗、陈文述、吴修、石韫玉、杨文荪、魏原、江沅、悟开、潘曾绶、潘遵祁等十七家,大多是吴中名流,可见潘家交往之盛。
  其三是张淇《潘世恩小像卷》,纸本设色,纵43.2厘米,横196厘米。此画系潘世恩京師家庭闲居之像,高头大卷,取景或为其京师赐第园林之景。庭院中竹石清雅、花树芬芳,家庭子孙、女眷侍坐于侧,其乐融融。笔墨秀淡,神态生动。引首有金石学家朱为弼题,卷尾亦有其题诗。潘世恩晚年生活之恬淡闲适,据此可以想象一斑。
  二、历代流派名家
  贵潘攀古楼一支,不以书画收藏见长,潘祖荫甚至明确地说过他不喜欢收藏书画。但该家族亦有一些,其来源或为皇家赏赐,或为购藏,或为同时画家之定制。其中晚近以潘博山为代表,在书画收藏上颇具特色,尤其注重尺牍、肖像方面的收藏。此次苏州博物馆展出的作品,明代有两件,一是潘博山、潘景郑兄弟藏沈周款《竹堂寺探梅轴》,纸本水墨,纵89.5厘米,横51.4厘米。考竹堂寺原址在今苏州市万寿宫附近,为明代吴门文人访梅常去之地,文徵明、唐寅现存即有多首诗文咏及此处。此轴画文人探梅之景,画中古木槎桠,一墙相隔,老梅横斜,文人与寺僧作相迎徘徊之状。画上有题:"竹堂梅花一千树,晴雪塞门无入处。秋官黄门两诗客,珂马西来为花驻。老翁携酒亦偶同,花不留人人自住。满身毛骨沁冰影,嚼蕊含香各搜句。酒酣涂纸作横斜,笔下珠光湿舂露。只愁此纸卷舂去,明日重来花在地。竹堂寺与李敬敷、杨启同观梅,因作是图,以志握手言欢之雅。时成化乙未(1475)冬月沈周。"画幅下裱边有1930年潘博山、潘景郑兄弟各题《绕佛阁》词,画面破补严重,潘氏兄弟可能因为其事关吴门风雅掌故而收藏。
  其二是明末黄道周《行草诗卷》(图三),绫本,纵26.5厘米,横271.5厘米。黄道周为明末忠烈,此为其唱和诗稿,落款题"答诸友立诚堂分韵",诗格沉郁,书风奇峭。卷尾题跋多人,后隔水有潘曾莹题与乃弟潘曾玮观款一行:"道光壬寅(1842)孟夏吴县潘曾莹同弟玮敬观"。钤"星斋一字申甫"、"青棠华室主人"二朱文印。此件作品故为潘世恩之子辈潘曾莹与乃弟潘曾玮鉴赏之物,当时一直在吴门圈子中流传,其后还有顾文彬的题跋。
  清代时代较近,故潘氏此支所藏相对亦多。此次苏州博物馆展出的清人作品颇有特色,例如清女史画家蔡含《墨荷图轴》(图四),纸本水墨,纵13 2.5厘米,横33厘米。蔡含(1641-1686),字女萝,号圆玉,吴县人,孟昭女,明末四公子冒襄之姬。擅山水、花卉、禽鱼。常与冒襄另一姬金玥合作绘画,人称"冒氏两画史"。此画荷塘白鹭之景,笔墨清润娟秀。自题:"渔洋门下弟子女萝蔡含画于雉皋"。钤"蔡含"白文印、"一字女萝"朱文印。按,雉皋即江苏如皋之别称。上空另有觐龙居士题跋,言及因与友人至冒家观宋版书而得观此画,可见东南文献之源远流长。有鉴藏印:"刘世珩傅舂嫩傅舂姗鉴赏记"朱文印。此作系潘景郑捐赠。
  其次有潘氏向同时名家定制之作,即王学浩双卷。一是王学浩《沧浪亭图卷》,纸本水墨,纵31.2厘米,横168.5厘米。王学浩(17541832)乃四王之后劲,字孟养,号椒畦,昆山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为人恬澹旷适,曾遍历燕、秦、楚、粤。山水得王原祁正传,结体精微,笔力苍古。曾馆刘蓉峰寒碧庄十余年,与潘氏交往频繁,乃凤池园之常客。此为潘曾沂所画,构图平远,意境闲淡。纸尾有其长歌一首,颇为难得。二是王学浩《区田观获图卷》(图五),纸本水墨,纵32.3厘米,横17 0.4厘米。此画与苏州地方经济有关。道光四年(1824)潘曾沂自内阁中书任上辞官归里,遂不复出。长斋礼佛,究心佛典,亦以济世利民为务,在苏州地方慈善事业上尤为著名。其推行区田之法,即深耕、早植、稀种、垫底、按实、去草、壅根七条,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成效显著,并得到官府认可。此即请王学浩画其往返田间观获之状。构图平远,笔墨枯淡,纸尾有长题,叙述作画缘起。引首麦翁题"深耕易耨",拖尾有石韫玉、梁章钜、齐彦槐、韩崶等多人题跋,盛赞其法之善,颇具文献价值。
  上个世纪苏州博物馆成立之初,潘景郑为了支持乡邦文化的建设,当时曾向苏州文管会捐献了不少的书画作品,此次苏州博物馆展出的作品中,即有扬州画派和清代吴门后学各一件。扬州画派即华喦、许滨合作《桃柳双鸭图轴》,纸本设色,纵186.5厘米横96.3厘米。华喦乃扬州八怪之一。许滨,亦扬州八怪圈子中画家,字阳谷、号江门,镇江人,诗人陈撰侄婿,善人物,山水宗王翚,花鸟仿寿平。此轴画舂江水暖,桃红柳绿,鸭戏坡岸之景,笔墨淡秀,一派江南欣欣气象。自题:"花甲重周庚午(1750)初春华秋岳许江门同写于解弢馆"。钤"布衣生"朱文印、"华喦"白文印。按,古代喜欢用谐音来表达吉祥寓意,如竹爆平安之类即是,此画题作"花甲重周",盖因"甲"字与画中之鸭谐音而来,故可推知此作系祝寿之物。吴门后学者即顾大昌《山水轴》(图六),纸本水墨,纵149.6厘米,横40厘米。作者顾大昌(约18151884),原名镒,字子长,号棱伽山民、鞟翁,苏州人,刘彦冲弟子。吴昌硕称其不乐家居,时在荒谷绝涧,或箕踞松石间,喜吐纳导引之术。工画山水,纯用古法,取径极高。此作溪山读书之景,构图深远,景致奇特,笔墨疏宕,兼取山樵繁密与吴门文派秀雅。自题:"惟将翰墨留濡染,坐客相看为解颜。光绪四年六月棱伽山民"。钤"靼翁"朱文印、"顾樑基印"白文印。
  潘景鄭捐赠苏州博物馆者,在数量上以扇面为多。例如张廷珪等《书扇》即是其例。该作纸本,纵17.1厘米,横52.9厘米,乃为乾隆初年翠微诗社个道人(丁有煜)、刘名芳、张廷珪等六人为友人甘浦所书,其内容为掌故、砚铭、题画诗、旧诗等,有鉴藏印:"曾在潘景郑家"。
  除了扇面,潘景郑捐赠苏州博物馆的书法,还有较近的名家,如翁心存、翁同稣父子之作。翁心存《祝寿诗轴》纵174.6厘米,横39厘米。文日:"九月孤星出丙躔,菊觞浮蚁酌廉泉。文章旧擅无双誉,衣钵新传第一仙。述职喜看龙缚贲,承家难得凤毛贤。嘏辞裁取胡威绢,遥和陔笙洁白篇。里言邮祝子皋老前辈大人六旬荣寿。遂盒晚翁心存拜稿。"翁心存(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常熟人,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此轴七律,据颔联下小注"壬午礼闱殿撰戴湘圃"云云,可考证翁氏乃因祝其道光壬午恩科主考座师六十大寿而作,盛赞其文章、政绩与廉洁之德行。书法舂容雅正,兼有欧、颜笔意。此轴系深红色洒金笺,故观之即感觉非常之喜庆。翁同龢《行书节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图七),纸本,纵13 2.8厘米,横61.1厘米。此轴为翁同龢节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系颜真卿大历七年(772)送刘太冲西游时所作。其真迹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现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收入。此处节临者,乃称赞刘氏家族之名望。翁同龢为清代后期学颜高手,此作可见其功力一斑。又如沈桂芬《八言行书联》花笺,纵173厘米,横42厘米。文日:"修竹当天清风可仰,崇兰在室幽趣自生。玉圃仁兄同年大人雅鉴经笙弟沈桂芬"。沈桂芬(1818-1880)字经笙,又字小山,吴江同里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历仕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官至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等,乃是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此联语集王羲之《兰亭序》中字,书法则结体瘦挺,有欧体笔意。此次展览中,此件对联与华喦许滨合作《桃柳双鸭图轴》特别配成传统中堂样式,可谓格调典雅,气势恢宏。
  三、家族文艺创作
  清代科举考试非常注重书法,贵潘潘氏作为科举世家,除了科举八股、诗文词学之外,书法自是当行。此次"攀古奕世"展,苏博即有不少书法作品参展。例如世字辈之潘世恩等《五状元书扇》,泥金笺,纵31.5厘米,横60.5厘米。此扇出自吴湖帆捐赠七十二状元扇。上款鲁斋,书者潘世恩、吴其溶、朱昌颐、林鸿年、钮福保五人,内容或为吉祥语,或为题跋,或录旧文,潘世恩所书乃学颜体一路。又潘世恩楷书《扇面》(图八),纸本,纵31.5厘米,横60.5厘米。此扇亦出自吴湖帆捐赠七十二状元扇。款题"绥堂年兄雅拂",内容为抄录《旧唐书》李德裕本传中所说平泉别墅故事。钤"臣世恩"朱白文印、"芝轩"朱文印。书风亦出颜体蔡襄一路,温雅醇厚,无一丝火气。又潘世恩草书《扇面》纸本,纵16.4厘米,横48.6厘米。此为潘世恩临二王帖三则,依次为王羲之《游目帖》、《奉橘帖》与王献之《乞假帖》。其中"游目"误书作"游日",可能是不暇细考阁帖之误。款题嘉庆八年(1803)立夏前三日,上款约斋。此作系潘景郑捐赠。
  世字辈中,擅长书画者以潘曾莹为著,乃专门名家,其名气在汤、戴之亚,可惜公家公布其书画作品甚少。而祖字辈之潘祖荫,系潘世恩之孙,在功名与仕途上,与乃祖相仿佛,是此次"攀古奕世"展的中心人物,馆藏中有他不少的书法作品、尺牍、日记等与书法相关者。例如书法作品《八言行书对联》,蜡笺,纵162厘米,横36.8厘米。文日:"萍满芳池鸥翻石镜,柳迷归院鹭管苔矶。絮斋世仁弟大人正世愚兄潘祖荫"。此联以春景命意,有江湖之思。体势雄俊,墨色如漆,风格倚侧,有东坡意蕴。
  尺牍之例如潘祖荫《致沈树镛等尺牍册》,纸本,尺寸不一。此套册页共两册,共计十余通,乃分别致沈树镛(韵初)、赵之谦(益甫)、潘蔚者。其中时间可考者在同治十年即1871年前后。其中内容除了日常问候与生活琐事外,主要涉及碑刻鉴定,尤其是关于古籍版本的见闻、访查与代购之类,例如提到请沈树镛代抄黄跋、请赵之谦访明末忠臣集、请堂兄潘蔚访《戚少保年谱》等等,亦提及同好翁同稣、张之洞在购书上存在着的潜在竞争,可以生动地反映出潘祖荫对于宋元板书的癖好和当时藏家圈子之间的互动,可与《滂喜斋藏书记》参看。此作乃张紫东旧藏。
  又如潘祖荫《致吴昌硕尺牍》(图九),花笺,亦尺寸不一。光绪九年(1883)潘祖荫丁父忧,回苏家居。是年吴昌硕40岁,在苏,盖因潘钟瑞之引荐,始与潘祖荫交游。此套手札八通,当即此间潘祖荫写给吴昌硕者,嘱其刻印并回赠碑拓、对联事。其中笺纸有绿竹图案并"赐兰堂"印(赵之谦刻)者,提及自己病目,故字较一般尺牍为大,根据《潘祖荫日记》,其病目在光绪十一年(1884)三月后。吴昌硕后来在《石交集》中称:"宫保以通经学古为勖。又谓余篆书入古。余谢不敏。盖余学刻印有年,未能自信,即篆书亦人罕许可,闻宫保言,不觉有感。非敢引公自重,然不可谓非受知。"盖吴昌硕与吴门渊源颇深,其画学得顾麟士之指点,而刻印则得潘祖荫赏识,有知遇之恩,此套手札即可为佐证。
  又如潘祖荫《致吴大潋等尺牍四种》,花笺,亦尺寸不一。吴大潋与潘祖荫为金石同好,日记所记二人通信最多。此四种,其一红栏笺纸者,涉及筹款与拓本鉴定之事;其二梅花笺者,商量工部用度公务;其三竹简式笺者,当系光绪十六年(1890)京师水灾商量赈济之事,其中尤可见出潘祖荫晚年勤于王事而鞠躬尽瘁之况。潘祖荫收藏过宋版《梅花喜神谱》,特请钱松刻有"梅花喜神之馆"一印。有一笺即钤此方大印,其中内容言及京师宛平房山之水灾,自己与潘蔚(伟如)、张之洞(香涛)捐赈之事,又言及吳大潋郑工合龙事,故可推知时间在光绪十四年(1888)。
  此次"攀古奕世"展的另外一位中心人物,乃是承字辈之潘博山。潘博山(1904-1943),潘曾莹之曾孙、潘祖同孙,善画山水、花卉。吴湖帆称其尤擅长碑帖之鉴定。此次苏州博物馆此次展出了他的《梅花图页》(图十),纸本设色,纵33厘米,横33厘米,画老梅一株,作盛开之状,衬以点苔,虽一时游戏之作,亦清新可喜。自题明王樨登咏梅绝句,落款:"庚辰(1940)钱镜塘先生属画",钤"潘厚"白文、"蘧庵"朱文印。有意思的是,原件发现时未裱,故可推知系未送出之物。
网站目录投稿:寻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