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的推荐下捧起了夏目漱石的《心》开始品读。在看完了中文翻译的版本后竟疯狂的想看看日文原着。最终,在网上找到了日文的版本。在两个版本对照着的阅读下,我完成了对这篇巨着的阅读,虽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还是写下了自己对于它的一点感悟。总体来说,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太多的日语着作,但是对于日作,我并不喜欢。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可怕的委婉措辞,而对于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让我无法理解作者着作的目的与意义。反而让我感觉这平平淡淡的叙事里面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理。 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为"先生"的另一个角色。从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与"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大学生的"我"对于"先生"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且佩服,并常常到"先生家"与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先生"的自杀,并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在东京生活。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而当出现了同样喜欢小姐的"K先生"后"先生"感觉到了危机,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点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虽然最后他与小姐结为夫妇,但"K先生"却自杀了。从此"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并且不怎么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对于"K先生"的死他很自责,最后他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却不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厌世悲观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一开始"先生"便常常与"我"谈论到人性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先生"有满脑的伟大的思想,但他却不想把这些公诸于世,并且常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与先生的过往有关的。"先生"曾经说过"我被人欺骗过,而且是骨肉至亲欺骗的。我决不会忘记。他们在我父亲面前装作好人,父亲刚闭眼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没有良心的坏蛋。他们家给我的屈辱与损害,我从孩子时起一直背负到今天,大概要背负到死吧。这时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但是我又不能去报仇,说起来,我现在要做的是超出个人的仇恨。我不仅憎恶他们,而且憎恶一切他们所代表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钱却经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先生这样被自己的骨肉至亲欺骗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虚伪的动物,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于是在美丽的微笑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但是在这糖衣炮弹下你却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从好人变成坏人。而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样。每看到一个笑脸都要怀疑这背后的真实性,让自己宁愿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接触,并且再也没有办法真诚的接受所谓的关心与爱护,或者就必须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更有可能会做出另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人或许都是脆弱的,我们都太容易受伤,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有的时候当这奢求已久的关怀到来时你已经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小说中"K先生"和"先生"最后是以自杀收场。他们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是"先生"使诈先行一步向房东提亲了。得知真相的"K先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此"先生"活在了永远的自责里,虽然他成功迎娶了小姐,但他却永远觉得自己是卑鄙的、可恶的。当初是的他是如此的憎恨欺骗,是欺骗让他一无所有并且必须得远走他乡,但现在的自己却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朋友,这让他对人、对社会产生了厌恶,他把自己封闭了,他的性情大变,他的内心除了自责就是孤独。他每个月去给"K先生"扫墓,但这却仍然无法让他摆脱心里的阴影,并且这些事情又都是无法跟妻子启齿的,最后"先生"也自杀了。这是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小说发表在1914年,作者以强烈的批判的笔触直指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作者在书中巧妙的安排了五个死亡事件,沉重的死亡背后都暗示着些什么。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乃木大将的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父亲的死暗示着一部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而"我"是书中唯一一个代表着日本的未来和希望的人物,"我"是一个年轻、不谙世事、正直求知的人。在与"先生"的思想碰撞中,我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在对于"先生"思想不理解的时候"我"会一步步地向先生求证直至得到答案为止。虽然"我"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但是"我"也有苦恼的时候,贵为大学生却只能空有一身的学识,毕业之后却也只是为自己的工作而发愁,大学时代的激进,大学时代所有的思想大多也只能成为泡影了。毕竟在前途迷茫的时候活下去才是至关重要。 反复的阅读才明白为什么本书会取名为"心"被欺骗之后的苦闷和无所适从,而欺骗别人之后的自责和孤独,还有那看不见的未来,都在心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先生"在遗书中讲述到自己的孤独与绝望:"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作者在此也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令人沉思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