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人才与人才争夺战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最近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殷切希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人才的重要,现在越来越深入人心。近几年,各省市各领域随着创新发展的推进,"抢人大战"也愈演愈烈。除了重庆、武汉以及西安等省会城市参战主体外,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更显迫切,东莞、佛山以及潍坊等三四线城市亦活跃其间,引才方式也很开放,从轻松落户到丰厚酬薪,再到直接配房,只要是能够用的大招,都用了个遍。
  我国城市都是通过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完成大规模扩张的,这种物质资本的驱动方式不仅存在资源禀赋瓶颈,而且具有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城市的发展于是自然传递到通过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达到提高劳动力质量和加快技术创新速度,因此与其说是各个城市在争抢"人才",毋宁说是在争抢"人力资本"。
  从宏观意义上来说,由"人才争夺战"所引起的人力资源在不同城市间的流动与配置,既提升了人才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防止一线城市所产生的人才虹吸效应所导致的人才分布失衡,人才进入的同时带来新技术与新产业,更能为所在城市进行内源性增长赋能,并引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但目前来看,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显露出陷入"囚徒困境"的嫌疑,这种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思想认知总觉得自己如果不出台人才新政,其他城市也会推出引人新举,难免会被其他城市所赶超,自己会陷入被动和不利状态,因而引发不少城市为"抢人"而比豪情、拼财气、出奇招。
  其实,就一个国家而言,人才的总量是相对恒定的,如果各地都不问财力、不看时机和不计得失地出台"抢人"政策,不仅不会导致人才数量的增加,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是零和博弈。无疑,一个城市引进的人才越多越好,但人才的结构必须与一个城市的定位相匹配,城市人才的引进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角色与功能,还要做到与产业的对接与弥合。
  首先,一个城市"抢人战"的政策烈度并不代表这座城市最终的人才丰度。人才引进固然能在短期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绝对不是一锤子买卖,做好人才培养才是根本,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更是关键所在。除了给出户口、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外,更要建立起利于人才成长与工作的体制与机制,使人才不仅愿意来,还能留得住,能出彩,人尽其才。
  其次,城市引进人才固然需要高大上,但同时也要注重人才评价与抉择的多元化。目前来看,城市"抢人战"都与学历因素普遍捆绑了起来,随着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的进入,也会需要更多的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员提供互补性服务才能形成平衡。同时要有引进人才拓宽人才评价与认定的视野,要研究和出台包括长期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定居的低学历人口申请正式落户、二线城市向拿到三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的人员敞开入户大门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人才配置应当充分体现与贯彻市场化原则。企业与事业单位是具体的选人与用人主体,政府制定人才规划与相关政策理应充分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和诉求,切忌大包大揽。政府应多在改良与优化营商与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政务服务、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上下功夫,将注意力从前方的摇旗呐喊转移到后方的韬光养晦上,让城市释放出吸引人才的自然魅力。
网站目录投稿: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