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狂欢节享誉世界,节期在每年天主教四旬斋戒的前三天,公历为二月中下旬,持续3天,是世界上规模最隆重、气氛最狂热的狂欢节。在巴西以里约热内卢为冠。通常在节日结束后的不久,该市的桑巴舞俱乐部和桑巴舞学校便开始为来年的节日作准备。作为狂欢节最重要庆祝形式的桑巴舞起源于非洲,后来又融合了印第安、葡萄牙的舞蹈和音乐艺术。桑巴舞的曲调变化不大,但内容富于新意,包括歌颂、控诉、爱情、希望等词意。节日期间游行队伍的主力——桑巴舞学校和桑巴舞俱乐部,都力求使自己的创作更新奇、更具吸引力,为此,人们很早就在一起精心制作彩车车架、设计游行服装、绘制假面具,以便和其他对手一争高下。许多商店和居民也出钱出力,支持节日的各项准备工作。节日前夕,整座城市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临时搭起的各式彩绘牌楼和领奖台、观礼台随处可见。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前一天晚上开始。人们涌上街头、广场、公园,随着桑巴舞激烈的鼓点、粗犷的歌声,扎成堆、组成群,狂歌劲舞。他们的动作娴熟、刚健,舞姿变化多端,好像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被注入了兴奋和欢乐的力量,不停地抖动着。 节日这天,除医院和酒巴外,工厂停工,商店歇业,街道被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挤得水泄不通。看台上也满是外国游客和市民。上午九点钟一过,锣鼓声阵阵而来,街道上的观众也随之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继而,头戴鬼面具的狂欢节"国王"主持仪式,随着他"狂欢节开始"的高声宣布,欢声雷动,观众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采。桑巴舞歌曲此起彼落,鼓乐动天。狂热、喧嚣和躁动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游行活动是节日中规模最大、气氛最为浓烈的庆祝形式。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各桑巴舞学校的方队,队伍由"皇后"领头,其后是"公主"。在装饰华美的彩车上,"皇后"一袭白色长裙,袒露胸臂,手持鲜花,满面春风地向观众频频飞吻致意。桑巴舞学校和俱乐部的演员们穿着色彩艳丽、款式各异的服装,跳着自己编排的舞蹈,缓缓而行。他们各显身手,互不相让,形成激烈竞争的场面。每所学校和俱乐部的参加者甚众,有时多达几千人。随后是被称为"兰绍"的化装游行队伍,男男女女服装怪异奇特。有的扮作鬼怪精灵,有的扮作历史名人,有的扮成各种动物;巴西黑人们扮的雷神、雨神、风神,电神、海神、爱神也颇引人注意。尤其是队伍中的少女们,头戴羽毛装饰的桂冠,额头上围着银片丝带,·脚腕上套着铃铛银圈,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叮Ⅱ丁哨哨的声音,姿态娉娉婷婷。每当经过街头看台时,她们就会随着歌曲的节奏,扭动腰腹肢臂,跳起桑巴舞,极具诱惑力。观众随之发出掌声和狂呼声。一时间,歌声、鼓声、呼叫声汇在一起,响彻天宇。近万人组成的游行队伍就这样不停地跳着、唱着,经过一条条大街小巷。狂热的观众欢呼着把彩色纸屑和彩花投向游行队伍,把一个个彩色汽球放飞到空中,活动高潮迭起,人们如醉如痴。游行队伍通过桑巴舞学校和旅游局的专家们组织的评委会的看台后,评委们评选出优秀词、曲、舞蹈及表演者,获奖者可获得奖金,还要进行汇演。一些影视明星、歌星也纷纷在游行队伍中亮相,表演精彩的节目。在比较偏僻的街区,市民们在街头、俱乐部和舞厅组织庆祝活动,歌舞狂欢,彻夜不停。节日期间,还有不同等级的室内化装舞会。高级饭店和俱乐部是富人们狂欢作乐的天堂,中产阶级和下层人士一般在体育馆、舞厅和俱乐部尽情欢乐。穷困的人们则来到街头,跳起"泰耶拉斯"舞和桑巴舞,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三天四夜的狂欢节过后,城市又是另一番景象:垃圾遍地、空气污浊,市民们神情倦怠,疲惫不堪。狂欢节期间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如车祸、暴力、酗酒、抢劫案件也十分突出,令人忧虑。 "狂欢节"一词为意译,一般称为"嘉华年会",它的拉丁文、英文、葡萄牙文原意为"斋戒",属于天主教节日,是由葡萄牙传人巴西的。十六世纪,葡萄牙人占领巴西后,狂欢节即同天主教一起被巴西人接受。经过十七世纪的"君主复活节"、十九世纪中期和二十世纪中期的"嘉华年会"几个阶段,直到1923年8月23日,巴西出现了第一个桑巴舞俱乐部,狂欢节才逐渐盛行。狂欢节虽属宗教节日,但宗教气氛已非常淡化,而且带有非洲,欧洲、印第安文化色彩。它极大地丰富了巴西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推动了巴西音乐艺术的发展。从]910年开始,巴西的音乐家们都要专门为节日创作桑巴舞曲、进行曲及歌曲,每年达几百首。巴西旅游公司、桑巴舞学校和音乐团体,也要组织专门的评奖委员会,评选狂欢节优秀音乐作品。这就促使巴西狂欢节的形式和内容异彩纷呈。目前,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为消除狂欢节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采取了限制规模、逐步淡化,甚至打算取消节日的作法。巴西政府也曾试图缩小和限制狂欢节的庆祝范围和规模,但因无法改变巴西人对此节的钟爱,而不得不放弃。巴西人之所以如此钟爱狂欢节,是因为该节已成为他们抒发个人情绪、宣泄对社会和生活的痛苦忧怨,表现善良、美丽、黑暗和丑恶的最好方式。桑巴舞朴素的歌词、雄健的舞姿,节日中所流露出的狂热情绪,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