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东太湖温泉度假酒店坐落在吴江松陵镇东太湖之滨,携得天独厚的湖景资源与天然温泉两大优势,自建成以来成为高端商务接待及休闲度假胜地,声名渐盛。作为酒店建设从头至尾的经历者,笔者有幸跟大家分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拓荒
  在东太湖综合整治计划启动后不久,建设方为了配合东太湖新城及旅游度假区的开发,萌生了建设一座高端酒店的想法。项目之初易址再三,不是因为离新城中央商务区太远,就是缺乏足够的纵深,最终选定了三船河南侧沿湖的位置。主要原因是整个东太湖沿岸那时还是一片滩涂,即使是目前碧波万顷的苏州湾在几年前的谷歌地图上显示的也还是绿色洼地,因此不存在拆迁问题,也没有成熟的市政基础设施,选择的自由度很大。作为滨湖新城第一个基建项目,承载着为整个新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奠定基调的期望,希冀能成为引领整个区域开发的标杆,因此本项目开发建设也可以称之为"拓荒"之旅。
  项目选址距离苏州南北主交通干道(230省道)约1.5km,在与主干道连接口处通过堆石叠水以及两侧的绿化堆坡形成一个入口广场,预示着由此开始进入另一个较私密的空间,入口广场往南连接规划中的运动公园,往北通过一段蜿蜒的道路来到直通酒店主楼的直行车道,所有车道两侧辅以绿植堆坡及两排粗大行道树,车行道紧贴北侧三船河约50m设置,在保证适当绿植空间的同时留出尽可能多的用地给南侧的运动公园。入口广场和安静的绿荫大道将城市的车水马龙及喧嚣完全隔绝,最后到达世外桃源般的酒店风景区。
  酒店包括一个主楼和两个贵宾楼,总体规模在10万m2左右,总客房数约400间。贵宾楼按传统的正南正北布置,彰显庄重,主楼则平行于湖岸线布置,自由活泼。贵宾大道先达酒店主楼附近,并通过交通环岛将主楼与贵宾楼交通流线分开,经过环岛后通往贵宾楼区在道路等级上做了进一步区分,由之前的双向四车道变为双向两车道,符合贵宾楼区客流量小于主楼的实际需求,并且进一步显示出贵宾楼区的私密等级程度更高。贵宾楼区域的东、南、北三面设置10m宽的人工河,与西面的太湖一起将贵宾酒店区打造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一方面,便于将两个贵宾楼作为酒店一期来开发,与酒店主楼的开发互不影响;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贵宾楼的品质等级。这在无形中为后来将贵宾楼区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开发创造了条件。
  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受到两条控制线的制约,一条是新防洪大堤线,另一条是旧防洪大堤线。太湖流域洪涝灾害较重,原有吴淞高程5m的环湖大堤不能满足新的防洪标准,因此在原有大堤外重新规划了一条吴淞高程7米的新大堤。新大堤的施工进度跟酒店的工程进度基本重合,而在新大堤未建成之前旧大堤不能拆除。本着这条原则,将一期的贵宾楼布置在新旧大堤线之间,同时新大堤岸线走向根据贵宾楼的布置做适当变化,让贵宾楼与岸线关系有所呼应且更加亲水,同时也活泼了原有的大堤形式。
  溯源
  吴江松陵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于酒店建筑设计的切入点,我们希望其能够根植于传统建筑文化,摒弃在酒店贵宾楼设计中一贯使用的西洋风格。传统风格的酒店建筑能让入住客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一方面,满足国际客人的好奇心,能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同时也有助于展示和宣扬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客人则能够增强凝聚力与亲和力,找到归属感。气魄宏伟、庄重大方的唐式建筑代表了传统建筑的最高水平,而且与本项目建筑需要的特质相一致。传统中式建筑常以单位建筑为基础组合成群体建筑,空间上是横向扩展的,如何去适应传统并兼顾竖向和横向发展的大体量现代酒店功能成为激发建筑师创作灵感的触点。我们从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盘门的"水陆城门"中得到启发,结合唐风舒展大气的风格,最终形成东太湖温泉度假酒店自身独特的建筑语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我们将建筑体量根据不同功能及朝向化整为零,形成不同大小、高低错落的建筑屋面群。屋面全部采用石墨黑直立锁边钛锌板,檐口顺应坡度采用上翻梁形式出挑达到3m左右,下部辅以层层内收的仿石涂料檐边及栗色木纹板,唐风建筑的古朴神韵悄然呈现。在主体墙身上,我们将厚重的石材与玻璃结合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同时由于建筑整体高度远大于传统木构建筑应有的尺度,我们利用盘门"水陆城门"的处理手法,将下部建筑主体用石材做收分处理,主体墙身与屋面之间通过内收的木格子板过渡,这样竖向尺度问题就迎刃而解,整体呈现出稳重端庄的效果。
  太湖水天一色、孤帆叠影,寄予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怀。在外部环境设计上,采用水墨与云彩的理念。临湖之畔,将湖水以泼墨的自然形态引入,运用彩云叠嶂、山岛耸立的手法表现出一个流动的、变化的自然外部空间。
  中国的五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从五行中可以理解万物的自然规律。设计中以较现代的形式体现传统的五行,用金山石打造的酒店入口景观、游艇木栈道码头、流动变换的水景、温暖的水上火吧、瑜伽林等,共同奏响金、木、水、火、土的交响曲。
  序列重构
  传统建筑讲究强烈的空间秩序,如苏州的民居大宅布局规整、对称,轴线明确,依次为门厅、轿厅、正厅、内厅、附房,有的大宅由多条轴线组成,以间、厢房围合成内院,每一内院称为一进,在组合上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一进或多进,通过院落与轴线的有机组合,单位建筑体可以发展成村落甚至城市。我们将这种传统的空间组织手法及序列运用到酒店设计中,酒店的功能流线及空间组织虽然远比传统建筑复杂的多,但是终究离不开基本空间单元。以一号贵宾楼为例,围绕入口景观的环形车道在宽阔门廊下的落客空间犹如传统建筑形制的轿厅,然后穿过一小段廊道及古铜色大门进入空间豁然开朗的酒店大堂,大堂东侧连接着贵宾休息厅,正对大堂的是长约30m的列柱廊,连接下一个重要的空间——会见厅,会见厅的地位如同传统大宅的正厅,居于建筑中最重要的位置。大堂往南通过走廊与书斋到达酒店客房区,会见厅南侧为宴会厅。由会见厅、客房区、柱廊与书斋围合形成面积约600m2的主院落。在客房区、会见厅休息区散布着若干个小院落,由院落及空间序列构建了一号贵宾楼的布局骨架。
  亦如传统建筑大宅可以由多条轴线组成,酒店需要安排好功能不同的各种流线,包括客人流线、货物流线以及员工流线。在东太湖温泉度假酒店设计中,客人流线通过落客门廊、大堂到达大堂吧、会见厅,或经过走道及电梯到达客房;在二号贵宾楼北面相对比较隐秘的地方布置员工入口、货物入口,员工通过坡道进入地下一层,依次经过安保打卡、取制服、更衣到达后勤办公或厨房等后场区域,员工流线与客人主流线完全分开,并在不同标高层面上展开,互不交叉。
  细节的艺术
  建筑细节决定品质,对于高端酒店项目,细节设计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材料选择上,石材、金属屋面板、门窗幕墙型材及檐口木纹金属板是决定建筑整体效果的几大关键材料,每一种材料的敲定都要经过从筛选、实体送样、样板房施工到签字确认、封样等流程。同样的石材因不同的加工工艺会呈现不同的感官效果,设计中将石材的这些工艺特点熟练运用到立面的不同部位上。墙体基座部分采用比较粗犷的菠萝面石材,主面采用荔枝面,颜色稍浅,转角部分采用光面石材其间辅以突出的荔枝面石材线条,整个石材墙面看起来稳重又不失精致。在檐口木纹板及窗框材料的选择上,以栗色为主基调,由于檐口部分金属木纹板面积较大且位于高位,因此选用颜色稍浅的栗色,而墙体部分的门窗框料相对较少且位于建筑中下部,故选用颜色稍深的栗色。这种差异的存在正好纠正了我们的视觉偏差,与传统中式建筑檐柱内倾作用异曲同工,实现了整体色调的稳重、协调。
  对于大出挑的坡屋面檐口来说,细节处理尤为重要,如传统建筑檐出通常采用小连檐、闸挡板、斗拱等完成精美的檐口出挑构造。本项目檐口最上面为25cm厚的仿石涂料挑板,石材肌理同主墙面巴西金麻,挑板外侧做斜切面处理。下部为60cm厚的内收木纹板,同样做斜切面处理,板底面积较大,采用内凹方格板吊顶造型。在木纹板与仿石涂料檐口之间通过10cm的凹缝过渡。整体上层次分明,姿态轻盈舒展。
  酒店机电设备众多,特别是通风设备和风口对建筑的整体外观效果影响很大。如何将设备及通风口与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需要建筑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设计中,有的利用屋面上的老虎窗作为排风、排烟口,有的利用室外檐廊吊顶穿孔金属板作为风口,还有的位置利用穿孔石材墙面作为新风补风口,就连檐口与墙体间过渡的格子板也成为巧妙组织风口的一种形式。可以说,这些独具一格的巧思妙想使得该项目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结语
  我们希望以酒店为载体,成为承启传统文化的推手。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深入挖掘并采用属于这个时代的语言展现出来。在东太湖温泉度假酒店的设计中,探索了怎样用新的材料去表达中式气韵,用一种超越符号和材料层面的方式架起一座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桥梁。
网站目录投稿:平筠